水泥

古色湘潭丨古民居湘潭在线

发布时间:2023/6/26 15:17:34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什么医院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m/

编者按:说起民居,很多人会想起北京的胡同、陕西的窑洞,它们都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在湘潭广大城乡地区寻访了一些古民居,它们或完好,或破损,屋子里的青砖和麻石、抬头可见的小瓦,都充满了岁月的味道,写满了城市变迁的记忆。湘潭的民居,有着南方人的小巧精致,当然,更多的是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反映人民群众的寻常日子。比如,宽裕粮行是“金湘潭”商业文化的催生物,王闿运美言“有王府之象”的龚府彰显古代官宅的气派,乡间普通民居则透着最平凡的烟火气。

谭美成祖屋涓水边的一座“现代化”古宅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吴珊

位于湘潭县射埠镇碧水村的谭美成祖屋,西临湘江支流涓水河,藏身在野树丛中,外观看上去毫不起眼。就是这栋不起眼的屋子,却隐藏着一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沼气池,也是湘潭境内保存较完整的古民居。

房屋为“一担柴式”的格局,整个房屋有十多间。中间为堂屋,堂屋左右还有两间,房屋两头为厢房,内设有厨房、书房、卧室、杂屋等。房屋墙基以石块为基础,堂屋前以花岗岩砌成阶梯,湘潭人称为“阶(音gai)基”,约二三尺高。墙壁为三合土筑就,约3米高,有隔热、隔冷、防火作用。

屋内分为三层,其中地上部分两层,地下部分一层。底层沉入地面以下,哪怕是炎热的三伏天也非常阴凉,适合存储一些体积较大且容易腐坏的食物;二楼是堂屋和卧室,地面铺着石头地砖,每间屋子都设计周正,室内空气流通,背北风,向南方,冬暖夏凉,人居环境十分理想;三楼是木质结构的阁楼,用于存放贵重且重量较轻的物品,也可供客人暂住。

普通的民居为何要做如此设计?今年70岁的谭小玲是祖屋的第三代传人之一,她揭开了这座房子的神秘面纱。

谭小玲是谭美成的小女儿,这栋祖屋为她的爷爷谭世钦和奶奶谢爱青所建。近百年前,谭世钦和谢爱青在碧水湾河边开设屠坊,兼营药铺、杂货店、面厂、酱园和副食品加工,生意兴隆。现在谭小玲所住的堂屋和卧室,当年都是一间间对外营业的店面。而当时兄妹几人所住的房间,改成了现在的厨房和杂屋。

年,谭美成的堂兄谭继权从长沙学习沼气生产技术回来后,挂起牌子招揽生意,却无人问津。谭世钦喜欢新生事物,决定用行动支持侄儿。

沼气池从年10月开始动工,次年春节前建成,用了块青砖和公斤水泥,花费了块银元。池子建成后,投入了多担猪粪做发酵物。“当时的工具都是就地取材”,谭美成曾告诉儿女们,输气的导管是用小斑竹打通竹节相连做成的,燃烧器用铸铁打造,12盏沼气灯都是用黄铜自制的。白天,沼气能用来烘药炒药、烧菜做饭,晚上可以点灯照明,羡煞了村里人。这座沼气池建成后一直使用,到上世纪40年代日军侵入湘潭,谭家为躲避烧杀抢掠关闭店铺,沼气池才被荒废。

文物专家盛兆华说,能源专家实地勘察后认为,这个已过“古稀之年”的沼气池设计科学,用材合理,施工精细,技术参数十分严谨,堪称高质量工程。

几年前,谭美成老人和他的儿子相继去世,老宅只剩下谭美成的妻子、90岁的颜碧莲居住,谭小玲为了方便照顾母亲,从自己家中搬来与她同住。老宅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和多次修整,整体构架已有些松动,灶屋和杂屋也出现了多道裂缝。“母亲百年之后,这座老宅谁来传承?”这是谭小玲和家人们发愁的事情。

湘潭县博物馆副馆长赵剑峰介绍,谭美成祖屋是湘潭境内保存较完整的民居,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合理地保护和利用起来。

毛福昌号老县城里的民居智慧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冯叶

位于雨湖区城正街的毛福昌号,因毛主席而闻名。

毛泽东青年时期,因读书需要,每个寒暑假往返韶山与长沙,都会在此住宿几天。现保留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合并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年的学生名册中,记载的毛泽东通讯地址之一也是“湘潭三义井毛福昌”。因为这段故事,毛福昌号成为湘潭人的骄傲。

但毛福昌号作为古建筑的本义,却容易被人忽视及遗忘。前几年,我们在城正街一带居民的指引下寻着此处。这一次,因周边楼盘施工影响,毛福昌号藏得更深了,好不容易才见到“真容”。

这是一栋有着多年历史的老式建筑。同行的市考古学专家盛兆华评价“具有典型的湘潭商住两用民间特点”。毛福昌号为一处“三开三进”的商住两用建筑,前面开店,后面住家。这种前店后居的布局,有效地安排了生活空间和商业空间,既有利于做生意,同时店面又隔离了街上的噪声,保证了后面居室的安静。

所谓“三进”,指的是民居的纵向维度;“三开”则是横向维度,即沿街铺开三列。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湘潮》杂志上,曾刊登《毛泽东早年湘潭城区行迹考》一文。其中记载,这两列老屋,中间的房间无法对外开窗户,便采用漏斗式明瓦天窗。现在,“三开”中的其中一列被替换成一栋现代楼房。好在,另外两列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模样:青瓦顶、木结构,楼上墙体采用了“竹+泥”的建筑方式。这栋古建筑苍老破旧,倒也正好裸露出了其建筑结构。二楼的一侧墙壁是以竹片做骨架,再糊上泥固定的。这样既可用来隔热,又可降低造价。由此可见当时湘潭人的智慧与节俭。

通过一处古民居,我们能看见的远不止表面这些。它常常可以称之为一个社会百姓生产、生活的“微缩景观”。

盛兆华介绍,毛福昌号是韶山毛氏家族开办的兼具旅店和纸马铺功能的商号。纸马铺即售卖纸人纸马等祭奠用品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京花店。当时,城正街是湘潭老县城最热闹的街道,“毛福昌”纸马铺与“戈鸿泰”木行、“夏祥发”屠行、“大利生”食品行,都是这条街上最有名的老字号。要想了解当时的湘潭县城,来这里调研是最好不过。想必一生重视调查研究的毛泽东,在此处居住之时,也在脑海中形成了湘潭老县城的百姓生活样本。

时间走到今天,城正街已完成旧城改造。大拆大改的同时,毛福昌号仍驻足原地,观望着时代巨变与城市变迁。

去年,湘潭市文物部门将散落在湘潭城区的毛福昌号、宽裕粮行、三义井、昭山古蹬道四处文保单位整合打包为“毛泽东青年时代湘潭活动旧址”项目,并报省人民政府增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毛福昌号为“不可移动文物”。这两年,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小区在此处建造,毛福昌号被围挡保护起来。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这个现代化小区的一部分,在保护的同时,做到“建筑可阅读”。

跨越百年,这栋历史建筑,又将重新融入百姓生活,将古民居的生命,延续到更遥远的未来时空。

宽裕粮行“河岸开的粮食行”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冯叶

湘潭有俗语云:“丢开庙宇不数起,金鸡桥在沙湾里,两脚不住走忙忙,河岸开的粮食行。”河岸开的粮食行中,有一家宽裕粮行留到了今天,位于十八总沙湾,由一个叫毛槐林的韶山人所开。这个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建筑,写满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

市考古学专家盛兆华分析,宽裕粮行面朝湘江,背靠街巷,紧邻十八总码头,在这个地方做生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方面,湘江是湖南第一大河,以湘潭为界,下游北风贯吹,船只停靠常遇“打头风”,而湘江至湘潭境内,弯出一个大鱼钩湾,湘潭城区正处于钩背处,“打头风”被城区挡住。且湘潭水域自涟、涓二水注入后,水量大增,泓道深,江中暗礁极少。种种缘由,成就了湘潭的水运发达,码头众多,临江商业繁盛。清朝《湘潭竹枝词》中就有“舟到湘潭把货添”的句子。另一方面,不远处有百谷总集之区易俗河,年交易谷米约万石,沙湾亦有百万石之多。

从遗存下来的古建筑中,可窥见当时人的商业思维。宽裕粮行是一栋两层半高的砖瓦建筑,为单开四进结构,开间仅两米多宽,进深却有二十来米长。盛兆华介绍,所谓“粮行”,不是将粮食销售给顾客,而是将粮食批发给米店。行内不会大量贮存粮食,而是在木柜抽屉里摆放各种粮食的“样品”。

毛槐林在此处经商,颇有发展前景。韶山毛氏家族也将一名年轻人送来这里学做生意。这位小学徒,就是后来成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

斯诺的《毛泽东自述》里记载,“我父亲决定送我到湘潭县一家同他有来往的米店里去当学徒。起先我并不反对,觉得这也许是有意思的事。可是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我听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式学校,于是决心不顾父亲的反对,到那里去上学。”毛泽东所说的“湘潭县的一家米店”即宽裕粮行,而新式学校则是湘乡的东山学校。在那里,他见识了新的世界,接触了新的思想,最终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改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宽裕粮行本身,也随着岁月沉淀,完成了历史使命,苍老而孤独地立在岸边。

龚府时光深处的榜眼府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吴珊

从雨湖区城正街一座不起眼的石拱门进入,可见青砖苔痕、雕梁画栋、小巷通幽的另一个世界,沁凉的微风让心境一下宁静下来,这里有一座多年前的古宅,龚府。

“龚承钧,字春庭,号湘浦,清代湘潭人。同治二年(年)癸亥科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这是史料中关于龚府主人的记载。

虽然龚承钧没有在湘潭为官,湘潭却留下了他的印记。上世纪90年代,去过关圣殿的市民可能还有印象,里面悬挂着一块写有鎏金楷体“国有长春”四字的大匾额,颇有气势,彰显了一种很高的境界,这块匾额的主人就是龚承钧。

龚承钧的意境之高,与他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他参加科举考试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监察御史、山西学政。虽然湘乡在宋代出过一位状元叫王容,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湘乡属于邵阳,直到韶山灌区的修建,湘乡才并入湘潭。所以,传统意义的湘潭本土并没有出过状元,榜眼也仅龚承钧一位,他也被称为湖南榜眼第一人。

据历史记载,龚承钧为政颇有声望,经常直言进谏,内容多为国计民生的大事。他还清除科举弊端,提拔寒门子弟,任人唯才。只可惜,他的才智还没有充分发挥,年仅40多岁就辞世了。

龚承钧的故居,据王闿运言“隐隐有王府之象”。现在临街部分早已被改造成现代的房子,里面也只残存下很少的一部分,原来精美的木雕也不见踪影。但从遗留的青砖、瓦顶和燕子檐的造型,还有多个天井的设计,仍依稀可以看到龚府年前的规模和气派。

目前龚府的性质属于公有,由房管所管理。今年56岁的宾毅曾在这里生活多年,对宅子里的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

指着家中一扇已被封闭的高门,宾毅说,孩提时这个门是打开的,从这里可以通到门后的马厩,“我家现在住的地方,只不过是龚府的一个偏厅而已。”宾毅说,他的父亲常说,他小时候,还经常能看到门口牵进来高头大马,抬进来的华丽轿子,穿着绫罗绸缎的人们在这里来来往往。

宾毅记得一位叫“坤姑奶奶”的老人,应是龚府的后人,“她与一般的市井妇女不同,打扮十分精致,举止特别优雅,对孩子也特别和气。”“坤姑奶奶”80多岁在老宅中去世,周边的建筑开始陆续被拆除,宾毅的心中更多了一份不舍和忐忑。

望着眼前的回廊、飞檐翘角、木梁、砖墙,想象着龚府昔日的辉煌,令人感慨,它还能在风雨中站立多久?

一座城市名人故居再多,若“搁置”就会被“遗忘”,它远去的宁静、神秘和威严,隐藏在时间的深处。不久之后,那些温热的过往,恐怕只能透过历史书籍才能重温。如何留住她的生命和温度?这是一道亟待我们回答的问题。

记者手记:

一路探访了不少湘潭现存的古建筑,从过水渡人的桥,到承载公共职能的殿宇,再到生活气息浓郁的民居,每一次探访,都是和历史的对话。除此之外,令我们感触颇深的是古建筑保护问题。古建筑无一不是凝固的文化符号,体现着城市的厚重底蕴,经历过风雨沧桑,加之与都市生活联系得不如从前那么紧密,其破损、坍塌现象十分普遍。目前湘潭市对很多古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甚至是重建,但是,对珍贵历史遗存的保护意识和力度仍然有待加强。如果大家都能充分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义,都能尽自己所能为保护历史遗存出一份力,很多遗憾就可以避免。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3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