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

司马缸说丨治愈地球当世无双中国人种树的

发布时间:2023/7/13 0:04:48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魏礼园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一直是最为严峻的气候问题,山林大火因此频繁发生,大量树木被烧毁后难以及时生长自愈。中国虽地大物博,但植被面积却不大,且有8个沙漠和4个沙地。

可大家知道吗?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使森林覆盖面积增加、真正治愈地球的,只有中国。

▌中国人种树有多牛?

话不多说,大家先看一张动图感受一下↓↓↓

视频更加震撼↓↓↓

视频/观察者网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在-年的这段时间里,中国新增林地平方千米,是全世界新增森林面积最多的国家,远远超出第二名美国的平方千米和第三名印度的平方千米。

不论是发表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的研究报告,还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的推文都表示,与20年前相比,地球越来越绿了,而且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和印度的植树造林和农业等活动主导了地球变绿的过程。

NASA推文截图

《自然》的研究报告还称,过去20年里,全球植被叶面积净增长的25%都来自中国,中国新增绿化面积的42%来自于植树造林。

而数字背后是一部朋克式的中国种树治沙史。

毛乌素地区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沙漠”,位于陕西与内蒙交界处,面积达到了4.22万平方公里,比整个海南岛的面积还要大。

几十年前,春天西北风一刮就起尘,黄沙如同黑压压的墙一般出现,吞噬着人类水源,吞噬着粮食和植物,吞噬着跑得慢的人和牛羊。

神庙逃亡在手机中很好玩,在现实生活中就不好玩了。

早期的毛乌素地区。图/央视新闻

位于毛乌素沙漠的陕西榆林毛团村,常年黄沙漫漫,很多村民被迫离开世代生存的家园。被村里人称为“犟板筋”的郭成旺,不信这个邪。

“活人怎么能让沙子欺负死。”那年63岁的郭成旺,在承包荒漠的合同上按下手印,贷款四千多元,买下五万株树苗,动员全家一头扎进沙漠、植树造林。

郭成旺接受采访。图/央视新闻

然而,在沙漠上种活一棵树谈何容易!

树苗种下没多久,被一场大风连根拔起,第一批棵树苗,仅剩一棵存活了下来。正是这棵饱经风沙的杨树,让郭成旺看到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他干脆把家搬到了沙窝里,一住便是30多年。

渐渐地,种树护树便成为郭家人最大的事。父亲没做完儿子做,儿子做不完孙子接着做,靠着这股“犟板筋”的劲头,郭成旺一家人让4.5万亩沙漠变成绿洲。

郭成旺(中)祖孙三代治沙人。图/榆林发布

同样,在陕西榆林以北,也是沙暴高发地。殷玉珍嫁到内蒙毛乌素沙漠腹地时,放眼四望,一片沙海。

“我不想让娃娃们以后再受这号罪!”殷玉珍咬牙把家里屈指可数的财产——一只三条腿的羯羊换来几百棵树苗,挖坑、浇水,过几日,再一棵棵补水。等到开春,居然活了一百株。

殷玉珍用手抚摸流沙。图/新华社

有戏!于是,树苗成了殷玉珍两口子的流通货币,掏粪、打工、盖房子都不要钱,只要树苗,全栽进大沙漠里。从年开始治沙造林至今,经过35年战斗,殷玉珍的治沙面积达到7万亩。

殷玉珍行走在松树林间。图/新华社

无论是郭成旺,还是殷玉珍,治沙的人有很多,平凡到数不清。但正是这些平凡的人们数十年如一日埋头种树,遏制了沙暴进程,成功地降服沙漠。

前排四人皆是榆林当地的治沙英雄,从左至右为郭成旺、石光银、牛玉琴、张炳贵。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截图

年4月,陕西省林业局宣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人民成功了,在自然面前活了下来!

毛乌素地区今昔对比动图。截自央视新闻

▌中国人有多爱种树?

其实,早在个人行动之前,国家就已经出手了。

你一定听过“三北防护林工程”,塞罕坝林场是其中一个典范。面对如今松树挺立的茫茫林海,绝难想象:这里曾是林木稀疏、飞鸟难栖、风沙肆虐的荒漠沙地。

建场前是一望无际的荒原。图/新华社

年,来自全国18个省份、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的名干部工人一起,组成塞罕坝第一代创业者,向平均海拔米的沙地进军。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实地取景,演绎了塞罕坝第一代造林人的故事。图中的情景即为上坝学生居住的地窖被大雪掩埋,队友们挖雪营救

5年、10年、30年、50年……几代造林人在塞罕坝足足奋斗了半个世纪。他们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将塞罕坝改变为华北地区耀眼的绿宝石。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晨景。图/新华社

茫茫大漠变成了绿洲,全得力于爱种树的中国人。可以说,种地种树,是中华民族印入骨髓的天赋本领,当能力有限时,会用花盆塑料箱在家中实现梦想。当技术一到位时,广袤的大地就是中国人民施展天赋的舞台。

有条件,就铺设专业的灌溉系统和管道,黑水管宛如血脉穿行于黄沙之间,出水口直接接到树苗根部,嘴对嘴式育苗,别管风沙多大,树苗成活率就是80%起步。

专业的灌溉系统和管道。图/大众网

没条件,就捡起麦草放在沙丘之上,密密麻麻列成方阵,这些横平竖直的格子,如同哨兵拦住了风沙在地面的滚动,守护树苗正常生长。

草方格压沙植树法。图/新京报

当然,农林学者早就就位,带着丰富的水泥砂石修建起鱼鳞坑,最大限度将水流准确汇聚到树苗之下,用南方的办法治疗北方丘陵的水土。

鱼鳞坑。图/中国扶贫基金会

部队的小伙子们在鄂尔多斯拉练时,对库布其沙漠的沙尘生活记忆犹新:“早起的被子一抖,就能落一地沙子;吃的白米饭里,也掺着沙子;作战训练时,眼里和嘴里,也都灌着沙子。”

武警鄂尔多斯支队在库布其沙漠。图/中国新闻网

看着沙漠,浑身是劲儿的热血男儿们来兴致了。重型卡车拉树,工兵铲刨坑,培土的样子像是修碉堡,手上种树的铲成了战场杀敌的枪,誓要把鄂尔多斯的每一粒沙,都挡在这片土地外。

太燃了!

武警鄂尔多斯支队参加驻地植树造林。图/中国新闻网

一批批大学生接受教育,用知识武装大脑,带着机械与肥料驶进沙漠边缘,试着将新科技应用在这片沙漠上。

无人机播种、无人机浇水、无人机施肥,拿起手柄就能种树,年轻人们种树像是玩一场沙盒游戏,成了3D版《我的世界》。

农业无人机在山区飞播造林。图/人民网

种树基因传承到了这届年轻人,他们拥有更高的素质,更激昂的热情。或许,他们从没有看过沙漠,也少有机会扛起铁锹种树,但是互联网拉低了公益门槛,也消融了困难的严肃性。

早上7时30分,听到闹钟响,“互联网农夫”睁开眼就拿手机开始看自己种的树。先到盒马小镇给果树浇水,再到蚂蚁森林给树苗加能量,然后到芭芭农场给果树施肥,接着到多多果园里领水滴……

“互联网种树”正流行

难道这届年轻人都是农林牧渔专业的学子吗?其实,这是通过每天的电子支付、浏览页面、低碳行为等操作,积攒能量和水滴,积攒够一定数量,就能真正在公益保护区种下一颗树苗,或者领到一份果盒。为了种树,每天不定好闹钟收能量,仿佛都少了些什么。

最终,这些年轻人的点滴善意,化成了远方的一抹绿。

这算不算朋克?

图/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为何中国不搞环保炒作?因为我们是种树狂魔呀》,观察者网

《致敬国家丰碑——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央视新闻

《死磕沙地35年,她灭掉7万亩荒沙》,半月谈

《武警鄂尔多斯支队治沙:把种树的锹当成杀敌的枪》,中国新闻网

《塞罕坝,京城绿色屏障的前世今生》,新华社

《“消失”的毛乌素沙漠》,大众网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吴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4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