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水泥 >> 水泥介绍 >>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常见技术术语解释
第一部分:基础类
1、环境工程:
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修复生态环境、改善生活环境和城镇环境质量的建设项目及工程设施。
2、水污染控制工程:
防治水环境的污染、改善和保持水环境质量、实现污水资源化的工程;
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防治和减轻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大气污染的工程;
4、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
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充分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处置固体废物,以防治其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工程;
5、噪声污染控制工程:
降低声源的噪声辐射,控制噪声的传播和接收的工程;
6、振动污染控制工程:
减弱物体振动并阻止其传播的工程;
7、电磁辐射污染控制工程:
防治电磁辐射造成有害影响的工程;
8、污染土壤修复工程:
修复受污染的土壤环境的工程。
第二部分:各要素术语
第一节水污染控制工程术语
一、综合:
1、水污染: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污水:
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排放的水的总称。
3、污泥: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半固体或者固态物质,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
4、污水再生利用:
污水回收、再生和利用的总称,包括污水净化再用,实现水循环的全过程。
5、物理法污水处理:
采用物理原理和方法,去除污水中污染物的污水处理方法。
6、化学法污水处理:
采用化学原理和方法,去除污水中污染物的污水处理方法。
7、物理化学污水处理方法:
利用物理作用和化学反应综合过程处理污水的系统或者指单项的物理操作和化学单元过程的污水处理方法。
8、生物法污水处理: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分解谁中污染物的污水处理方法。
9、污水自然处理:
利用自然物理作用去除污水中污染物的污水处理方法。
10、污泥处理:
对污泥进行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的过程。
11、污泥处置:
使处理后的污泥能够达到长期稳定,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不产生有害影响的最终消纳方式。
二、物理法污泥处理
1、调节:
使污水的水量和水质(浓度、水温等指标)实现稳定和均衡,从而改善污水可处理性的过程。
2、隔油:
利用油和水的比重差异,分离去除污水中悬浮状态油类的过程。
3、物理沉淀:
利用悬浮物比重大于水的特性,通过重力沉降去除水中悬浮物的过程。
4、沉淀池:
利用重力作用沉淀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
5、沉砂池:
利用自然沉降作用,去除水中砂粒或其他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的构筑物。
6、初级沉淀池:
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前的沉淀池,用以降低污水中的固体物浓度。
7、二次沉淀池:
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后的沉淀池,用于污泥与水分离。
8、沉淀时间:
利用沉淀法处理污水,达到一定处理程度所需要的时间。在沉淀池、沉砂池中又称为停留时间。
9、澄清:
利用接触凝聚作用和沉淀作用实现泥水分离的一种污水处理方式。
10、过滤:
利用介质滤除水中杂质的方法。
11、蒸发:
通过加热处理使水气化,从而实现污水净化的过程。
12、单效蒸发:
又称单级蒸发。污水经过一次蒸发热处理后,所产生的蒸汽不再用作蒸发热源时的蒸发处理过程。
13、多效蒸发:
又称多效蒸发。污水经过第一级蒸发产生的蒸汽被用作下一级蒸发处理的热源的蒸发处理过程。
14、薄膜蒸发:
污水在蒸发器的管壁上形成薄膜,使水气化的蒸发过程。
15、真空蒸发:
又称减压蒸发。在低于大气压下进行蒸发操作的处理方法。
16、离心分离:
利用高速旋转的液流产生的离心力实现液-固,液-液或液-液-固分离的过程。
17、磁分离:
利用磁场力克服与其抗衡的重力、惯性力、黏滞力的作用,使颗粒凝聚后沉降分离的方法。
三、化学法污水处理:
1、中和:
用化学法去除水中过量的酸碱,使其PH值达到中性的过程。
2、氧化还原:
通过向污水中投加药剂(氧化剂或还原剂),使之与污水中的污染物发生反应并得以去除的过程。
3、高级氧化:
通过产生羟基自由基来对污水中不能被普通氧化剂氧化的污染物进行氧化降解的过程。
4、光催化氧化:
利用光的催化作用和氧化剂的氧化作用,处理污水中污染物的方法,是高级氧化的一种。
5、臭氧氧化:
利用臭氧气体作为强氧化剂通入水层中(或与水接触)进行氧化反应除去水中污染物的过程,是高级氧化的一种。
6、湿式氧化:
在高温高压下用空气或纯氧气在有或无催化剂的存在下使水中有机物降解成简单无机物的方法,是高级氧化的一种。
7、碱性氯化法:
在碱性条件下,用氯系氧化剂氧化污水中的氰化物使之得以去除的方法。
8、化学沉淀:
在污水中投加某种化学物质,使之与污水中某些溶解性物质产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于水或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而沉淀下来的过程。
9、电解处理法:
利用电解反应使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使污水得以净化的过程。
10、电化学处理装置:
借助于直流电场的作用,使污水中的污染物分别在阳极和阴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或者气体,使污水得到净化的装置。
11、电凝聚装置:
利用电化学方法产生氢氧化物作为絮凝剂并与水中污染物反应的混凝装置。
12、消毒:
使污水中病原体灭活的过程。
13、化学药剂消毒:
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对水消毒的方法。
14、臭氧消毒:
用臭氧对水进行消毒处理的方法。
15、紫外线消毒:
利用波长nm-nm紫外线对水进行消毒处理的方法。
16、次氯酸钠消毒:
采用次氯酸钠对水进行消毒处理的方法。
17、余氯:
加氯消毒处理后,水中存在的仍具有氧化能力的氯,以抑制细菌的再度繁殖。
三、物理化学法污水处理:
1、萃取:
利用溶质在水中和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使污水中的溶质溶入与水不相溶的溶剂中,然后使溶剂与水分层分离。
2、汽提:
用蒸汽作为解吸剂来推动污水中挥发性污染物向气相传递,从污水中分离污染物的过程。
3、吹脱:
利用空气通过水层(或与水接触)时使溶解于水中的挥发性物质进入气相,而使水得到净化的水处理过程。
4、吸附:
在相界面上,物质的浓度自动发生累积或浓集的现象。在污水处理中主要利用固体物质表面对污水中物质的吸附作用。
5、脱附:
使已被吸附的组分从达到饱和的吸附剂中析出,吸附剂得以再生的过程。
6、吸附周期:
吸附剂从开始使用到达到饱和所经历的时间,即两次吸附剂再生的时间间隔。
7、吸附平衡:
吸附剂达到饱和,吸附速率与脱附速率相等的状态。
8、吸附容量:
达到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质的质量。
9、离子交换剂:
能和水溶液中的离子进行等当量离子交换的物质。水处理中采用的离子交换剂主要是磺化煤和离子交换树脂。
10、离子交换:
溶液中的离子与某种离子交换剂上的离子进行交换的作用或现象。
11、离子交换树脂:
具有网状结构并带有活性基团的不溶性高分子电解质。
12、离子交换剂再生:
利用再生药剂使失效的离子交换剂重新恢复其离子交换能力的过程。
13、离子交换剂床层膨胀率:
反洗时,水逆流通过交换剂层时,交换剂层发生膨胀的百分率。
14、离子交换装置:
利用离子交换剂处理或回收水中杂质的装置。
15、再生剂耗量:
恢复失效离子交换剂的离子交换容量1kg碳酸钙时,所需要的再生剂实际用量。其计量单位通常用kg/kgCaCO3表示。
16、再生周期:
离子交换树脂两次再生所间隔的时间。
17、离子交换器工作交换容量:
离子交换器从投入运行开始,直至出水中被除掉的离子漏出量超过要求时为止,单位体积交换剂吸着的离子量。
18、气浮:
通过絮凝和浮选,使污水中的污染物分离上浮而去除的过程。
19、混凝:
投加药剂破坏胶体及悬浮物在液体中形成的稳定分散系,使其聚集并增大至能自然重力分离的过程。
20、混凝剂:
使胶体颗粒脱稳和相互聚结,从而使其快速沉降或更易过滤的药剂。
21、助凝剂:
当单独使用混凝剂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为改善絮凝条件和效果所投加的辅助药剂。
22、膜分离:
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进行分离或浓缩水中的离子或分子的方法。
23、膜通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滤膜面积的产水体积。
24、膜分离装置:
利用膜分离方法处理污水的装置。
25、微滤:
在压力作用下,使污水通过孔径为0.05μm-5μm的滤膜,截留污水中污染物的过程。
26、超滤:
在压力作用下,使污水通过g孔径为5nm-nm的滤膜,截留污水中污染物的过程。
27、纳滤:
在压力作用下,用于脱除多价离子、部分一价离子和分子量-0的有机物的膜分离过程。
28、反渗透:
在膜的原水一侧施加比溶液渗透压高的外界压力,使溶剂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其他物质被阻挡在膜的高压侧,从而实现有效分离的过程。
9、电渗析:
在电场作用下,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对水溶液中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使离子透过离子交换膜进行迁移的过程。
四、生物法污水处理:
1、污泥泥龄:
活性污泥在整个生物处理构筑物中的平均停留时间。
2、污泥负荷:
生物处理构筑物内单位质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去除的有机物量。计量单位常以kgBOD5/(kgMLSS*d)表示,是生物处理构筑物有机负荷的一种表示方法。
3、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
生物处理构筑物单位容积每日承担的五日生化需氧量。计量单位以kgBOD5/(m3*d)表示。
4、活性污泥法:
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该法是在人工条件下,对污水中的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和培养,形成悬浮状态的活性污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并使污泥与水分离,部分污泥回流至生物反应池,多于部分作为剩余污泥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5、厌氧区:
生物反应池的非充氧区且无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存在的区域。聚磷微生物在厌氧区吸收有机物和释放磷。
6、缺氧区:
生物反应池的非充氧区且有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存在的区域。生物反应池中含有大量硝酸盐、亚硝酸盐并得到充足有机物时,可在该区内进行脱氮反应。
7、好氧区:
生物反应池的充氧区。微生物在好氧区降解有机物和进行硝化反应。
8、硝化:
利用硝化细菌将水中氨氮氧化为硝酸盐氮的过程。
9、反硝化:
利用反硝化细菌将水中硝酸盐氮还原成气态氮的过程。
10、生物脱氮:
利用好氧菌在好氧条件下降污水中的氨氮氧化成硝酸盐氮,再利用厌氧菌在缺氧条件下将硝酸盐氮还原成氮气,从污水中去除氮的过程。
11、生物除磷:
污泥中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释放出磷,在好氧条件下摄取更多的磷,通过排放含磷量高的剩余污泥去除污水中磷的过程。
12、曝气:
通过水与空气接触,进行溶氧或散除水中溶解性气体和挥发性物质的过程。
13、吸附生物降解活性污泥法:
主要由A吸附段和B生物降解段组成的工艺系统,A段主要依靠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去除部分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B段主要依靠生物降解作用去除大部分的有机污染物。
14、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在同一反应池(器)中,按时间顺序由进水、曝气、沉淀、排水和待机五个基本工序组成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方法,简称SBR法。
15、氧化沟活性污泥法:
简称氧化沟,指反应池呈封闭无终端循环流渠形布置,池内配置充氧和推动水流设备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方法。主要工艺包括单槽氧化沟、双槽氧化沟、三槽氧化沟、竖轴表曝机氧化沟和同心圆向心流氧化沟,变形工艺包括一体氧化沟、微孔曝气氧化沟。
16、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
通过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的各种组合以及不同的污泥回流方式来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方法。简称AAO法。主要变形有改良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厌氧缺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缺氧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等。
17、膜生物法:
把生物反应与膜分离相结合,以膜为分离介质替代常规重力沉淀固液分离获得出水,并能改变反应进程和提高反应效率的污水处理方法。
18、生物活性炭处理装置:
利用活性炭的物理吸附能力与生长其上的微生物的氧化降解作用,处理水的装置。
19、生物膜法:
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利用生物膜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
20、生物滤池:
依靠污(废)水处理构筑物内填装的填料的物理过滤作用,以及填料上附着生长的生物膜的好氧氧化、缺氧反硝化等生物化学作用联合去除污(废)水中污染物的人工处理技术。
21、普通生物滤池:
又称滴滤池或低负荷生物滤池。滤料粒径较大、自然通风供氧、且进水BOD容积负荷较低(通常不大kg/(m3*d))的一种生物滤池。
22、高负荷生物滤池:
在低负荷生物滤池的基础上,通过限制进水BOD含量并采取处理出水回流等技术获得较高的滤速,将BOD容积负荷提高6-8倍,同时确保BOD去除率不发生显著下降的一种生物滤池。
23、曝气生物滤池:
由接触氧化和过滤相结合的一种生物滤池,采用人工曝气、间歇性反冲洗等措施,主要完成有机污染物和悬浮物的去除。
24、生物接触氧化法:
指一种好氧生物膜污水处理方法,该系统由浸没于污水中的填料、填料表面的生物膜、曝气系统和池体构成。在有氧条件下,污水与固着在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充分接触,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盐等,使污水得到净化。
25、生物流化床:
生物膜法的一种构筑物。采用颗粒填料作为载体,微生物生长在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在水或气的作用下,使载体处于流化状态,附着载体上的生物膜与污水充分接触,使水得到净化。
26、生物移动床反应器:
将污水连续经过装有移动填料的装置,利用填料上的生物膜净化污水。
27、两相厌氧反应器:
将产酸反应器和产甲烷反应器两个独立反应器串联运行的设备。
28、升流式厌氧污泥床:
废水通过布水装置依次进入底部分污泥层和中上部污泥悬浮区,通过上部气、液、固三相分离器排出处理后废水,输出产生沼气的厌氧反应器。
29、水解酸化:
在厌氧条件下,使结构复杂的不溶性或溶解性高分子有机物经过水解和产酸,转化为简单低分子有机物的过程。
30、厌氧接触法:
参照了好氧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在一个厌氧的完全混合反应器后增加了污泥分离和回流装置,从而使污泥停留时间大于水力停留时间,有效地增加了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由完全混合消化池及沉淀池组成的,通常在消化池和沉淀池之间设脱气设备。
31、厌氧生物滤池:
利用生长在固定填料介质上的厌氧微生物降解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装置。
32、厌氧生物流化床:
厌氧条件下处理污水的生物流化床。
33、厌氧膨胀床:
污水厌氧生物处理的一种构筑物。内装粒径较小的填料,污泥从底部流入上部流出,在水和污泥气的共同作用下,填料呈膨胀状态,该处理构筑物可增加污泥量和泥龄,提高处理效率。
五、污水自然处理:
1、稳定塘:
将经过人工适当修整的土地设围堤和防渗层形成的污水池塘,通过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理和生物作用对塘中污水进行自然处理。
2、好氧稳定塘:
简称好氧塘。主要由藻类供氧和大气表面复氧,深度较浅,全部塘水都呈好氧状态,通过好氧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讲解使污水得到净化的稳定塘。
3、兼性稳定塘:
简称兼性塘。通过好氧、兼性和厌氧微生物协同完成污水净化过程的稳定塘。
4、厌氧稳定塘:
简称厌氧塘。主要依靠厌氧菌的代谢功能使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的稳定塘。
5、曝气稳定塘:
简称曝气塘。主要依靠安装在塘面上的人工曝气设备供氧,并对塘水进行搅动,使部分或全部固体物质呈悬浮状态的稳定塘。
6、土地处理:
属于污水自然处理范畴,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将污水投配到土地上,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进行一系列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的过程。
7、地表漫流:
经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坡度和缓均匀、土壤渗透性低的坡面上,使污水在地表以薄层沿坡面缓慢流动过程中得到净化的土地处理工艺。
8、地下渗滤:
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距地表一定深度、具有一定构造和良好扩散性能的土层中,使污水在土壤的毛细管浸润和渗滤作用下,向周围运动且达到净化污水要求的土地处理工艺。
9、快速渗滤:
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具有良好渗滤性能的土壤如沙土、沙壤土表面,进行污水净化处理的高效土地处理工艺。
10、慢速渗滤:
将污水投配到种有作物的土壤表面,污水中的污染物在流经土壤表面以及在土壤—植物系统内部垂直渗滤时得到净化的土地处理工艺。
11、湿地处理:
将污水投放到土壤经常处于水饱和状态且生长有耐水植物的沼泽地上,使污水沿一定方向流动,在耐水植物和土壤的联合作用下使污水得到净化的一种土地处理工艺。主要包括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12、人工湿地:
利用土地对污水进行自然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用人工筑成的水池或沟槽,种植芦苇类维管束植物或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污水以推流方式与布满生物膜的介质表面和溶解氧进行充分接触,使污水得到净化。
13、自由水面人工湿地:
污水在流动过程中具有自由水面的人工湿地。
14、潜流式人工湿地:
污水水面位于湿地基质以下的人工湿地。
六、污泥处理和处置:
1、污泥调理:
为改善污泥性质以便于其后的处理(包括浓缩、消化、脱水等)而采取的预处理措施。
2、污泥化学调理:
即混凝预处理。在污泥中适量加入化学药剂(如混凝剂、助凝剂等)以改变其中颗粒物物化性能的技术。
3、污泥浓缩:
采用重力、气浮或机械的方法降低污泥含水率,减少污泥体积的方法。
4、污泥消化:
使污泥中的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和稳定的过程。
5、污泥好氧消化:
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使污泥中的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和稳定的过程。
6、污泥厌氧消化:
在无氧条件下,厌氧微生物使污泥中的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和稳定的过程。分为中温厌氧消化(33-35°)和高温厌氧消化(53-55°)。
7、污泥湿式氧化:
在高温、高压下,利用氧化剂将污泥中的难降解高分子有机物氧化分解成低分子,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一种技术。湿式氧化主要用于污泥消化的预处理。
8、污泥热处理:
通过对污泥加热,使部分有机物分解,亲水性有机胶体物质水解,同时分解破坏污泥中的微生物使细胞膜中的水游离出来,提高污泥浓缩性能与脱水性能的技术。
9、消化污泥:
指经过好氧消化或厌氧消化的污泥,其有机物总量较原污泥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污泥性质趋于稳定。
10、消化池:
进行污泥厌氧消化或好氧消化的设施(构筑物)。
11、污泥气:
又称沼气。在污泥厌氧消化时有机物分解所产生的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并有少量的氢气、氮气和硫化氢。
12、污泥气燃烧器:
俗称沼气燃烧器。将污泥气燃烧消耗的装置。
13、污泥脱水:
浓缩污泥进一步去除大量水分的过程,普遍采用机械方式。
14、污泥自然干化:
通过撇水、渗透和蒸发降低污泥含水率的过程。
15、污泥热干化:
污泥脱水后,在外部加热条件下,通过传热和传质过程,使污泥中的水分随着相变化分离的过程。
16、污泥含水率:
污泥所含水分占湿污泥量的质量百分比。
17、污泥浓度:
生物反应构筑物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
18、污泥产率系数:
生物处理系统内去除单位有机物产生的污泥量。
19、污泥综合利用:
将污泥作为有用的原材料在各种用途上加以利用的方法,是污泥最终处置的最佳途径。
20、污泥土地利用:
将处理后污泥作为肥料或土地改良材料,用于园林、绿化、林业或农业等场合的处置方式。
以上是《环境工程名词术语》的内容。
《地面水导则》术语:
地面水:
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各种河流(包括河口)、湖泊、水库。考虑到地面水与海洋之间的联系,本标准还包括海湾(包括海岸带)的部分内容。
第三部分大气污染控制
一、基础术语:
1、大气污染:
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损害或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类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2、大气污染物:
大气中含有造成大气污染的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3、除尘:
从气体中将颗粒物分离出来并加以搜集、回收的过程。
4、除雾:
从气体中分离或去除雾滴的过程。
5、气态污染物控制:
通过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方法去除气体中有害气体的过程。
6、液气比:
净化单位体积(工况状态)的气体所需用的液体量。
二、除尘:
1、粒径分布:
又称分散度。不同粒径范围内的颗粒个数或质量占总个数或总质量的百分数。
2、除尘效率:
单位时间内,除尘器捕集到的粉尘质量占进入除尘器的粉尘质量的百分数。
3、分级除尘效率:
除尘器对某一粒径(或粒径范围)粉尘的除尘效率。
4、压力损失(阻力):
气流通过各类除尘器的流动阻力,即入口与出口处气流的平均全压之差。
5、清灰:
利用各种方法去除过滤介质上所粘附的粉尘层,恢复过滤介质过滤能力的过程。
6、清灰周期:
滤袋相邻两次清灰间隔的时间。
7、除尘器:
从含尘气体中分离、捕集粉尘的装置或设备。
8、惯性除尘器:
利用粉尘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而被分离的一种惯性除尘器。
9、重力沉降室(除尘器):
粉尘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而被分离的一种惯性除尘器。
10、旋风除尘器:
利用气流在旋转运动中产生的离心力来分离气流中粉尘的设备。
11、湿式除尘器:
利用液体的洗涤作用将粉尘从含尘气流中分离出来的除尘器。
12、文丘里除尘器:
含尘气流经过喉管时形成高速湍流,使液滴雾化并与粉尘碰撞、凝聚后被捕集的湿式除尘器。
13、过滤式除尘器:
利用多孔介质的过滤作用捕集含尘气体中粉尘的除尘器。
14、袋式除尘器:
利用纤维织物滤袋来不及含尘气体中粉尘的除尘器。
15、过滤风速:
含尘气流通过滤料有效面积的表观速度。
16、过滤面积:
起滤尘作用的有效面积。
17、漏风率:
除尘器出口标准状态下气体流量与进口标准状态下气体流量之差占进口标准状态下气体流量的百分比。
18、电除尘器:
利用高压电场产生的静电力将粉尘从含尘气流中分离出来的除尘装置。
19、电场有效长度:
烟气流方向上测得的阳极板的总长度。
20、电场有效高度:
有电场效应的阳极板高度。
21、电场有效宽度:
电除尘器同性电极中心距与烟气通道数的乘积。
22、有效流通面积:
电场有效宽度乘以电场有效高度。
23、气流分布装置:
装于除尘装置进口的用以改善下游烟气流型的装置。
24、挡风板:
设置在电除尘器内用以防止烟气不经电场直接流走的板型结构。
25、集尘板(阳极板):
阳极系统的组成单元。是电除尘器的接地电极,带负电荷的粉尘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移向并被吸附其上。
26、阳极振打装置:
使阳极板产生冲击振动或抖动,以使沉积在阳极板上的粉尘振落的装置。
27、集尘面积(有效):
有电场效应的阳极板的投影面积的总和。它等于电场有效长度、电场有效高度与2倍烟气通道数的总乘积。
28、阴极:
在除尘器内建立电场,使气体电离,粉尘荷电并产生电场效应的构件。
29、阴极振打装置:
使阴极产生振打或抖动,以使沉积在阴极上的粉尘振落的装置。
30、供电分区:
电除尘电场的最小供电单元。具有独立的支撑绝缘系统,由独立电源单独供电。
31、电袋复合式除尘器:
将粉尘预荷电和袋式除尘器复合的除尘装置。
三、除雾:
1、惯性力除雾器:
利用气流改变流动方向时,液滴以惯性作用与气体分离的装置。
2、拆板式除雾器:
气流通过折流板使雾滴与气体分离的一种惯性力除雾器。
3、旋流板除雾器:
利用旋流板变轴流为旋流的功能和旋流产生的离心力进行除雾的装置。除下的雾滴沿板面周边流下。
4、湿式除雾器:
基于液体的洗涤或冷却作用而分离、捕集雾滴的设备。
5、电除雾器:
通过高压电场的作用,使悬浮于气流中的液滴带电,从而被电极吸附,通过振打或冲刷使液滴从金属表面上脱落而被收集的装置。
四、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
1、净化效率:
气体通过净化设施后去除的某种污染物量占进入净化设施的该种污染物量的百分比。
2、吸收法:
用溶液或者溶剂吸收废气中一种或几种气体(如二氧化硫、硫化氢、氟化氢和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使之与废气分离的方法。
3、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
在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内,以钙基物质或其他碱性物质作为吸收剂和循环床料,脱除二氧化硫的方法。
4、海水脱硫:
利用天然海水的碱度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方法。
5、石灰石/石灰-石膏法烟气脱硫:
以石灰石或石灰的浆液吸收并去除烟气中二氧化硫的过程。
6、氨法烟气脱硫:
简称氨法。以氨基物质作吸收剂,脱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并回收副产品(如硫酸铵等)的湿式烟气脱硫工艺。
7、氨逃逸质量浓度:
烟气脱硫或脱硝设施运行时,反应器出口单位烟气体积重氨的质量。
8、脱硝系统:
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脱除烟气中氮氧化物的系统。
9、催化剂:
参与化学反应中间历程,能选择性地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数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基本保持不变的物质。
10、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利用还原剂在催化剂作用下有选择性地与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氮气和水的方法。
11、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
利用还原剂在不需要催化剂的情况下有选择性地与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氮气和水的方法。
12、低氮燃烧技术:
通过改进燃烧设备或控制燃烧条件,降低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产生的技术。
13、鼓泡塔:
气体从塔底向上经分布器以气泡形式通过塔内含有反应物或催化剂的液层,气相中的反应物溶入液相并进行反应的塔式装置。
14、筛板塔:
利用塔内的筛板作为气液两相间接触构件的传质吸收设备。
15、文丘里吸收器:
利用气流经过喉管时形成的湍动气流与雾化液滴混合,使废气中有害成分向液相转移的装置。
16、喷淋吸收器:
利用液体喷洒成雾滴与气体接触,使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向液相转移的装置。
17、吸附法:
用多孔性的固体吸附材料吸附工业废气中有害气体的方法。
18、吸附容量:
达到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质的质量。
19、比表面积:
单位质量(或体积)的吸附剂所具有的吸附表面积。
20、吸附剂再生:
在吸附剂本身结构不发生或极少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用某种方法将吸收质从吸附剂微孔中脱除,从而使吸附饱和的吸附剂恢复吸附能力得以重复使用的处理过程。
21、固体床吸附器:
吸附过程中,吸附剂颗粒及其床层不发生运动的吸附装置。
22、移动床吸附器:
吸附过程中吸附剂跟随气流流动完成吸附的装置。
23、流化床吸附器:
基于废气通过沸腾状态的吸附剂层,使有害成分被吸附除去的装置。
24、催化转化:
使废气通过催化剂床层,利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将废气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易于处理与回收利用的物质的方法。
25、催化剂活性:
衡量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速度效能的尺度。
26、催化剂中毒:
衡量外来物质的存在使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下降的现象。
27、催化燃烧:
在催化剂作用下使有机物迅速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28、三元催化剂:
用于净化汽车尾气中CO、HC和NO三种污染气体的催化剂。
29、燃烧法:
又称热力焚烧法,通过燃烧或高温分解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方法。
30、生物净化:
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将废气中的污染物转化为低害甚至无害物质的处理方法。
第三节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术语:
一、基础术语:
1、固体废物:
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体、半固体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2、生活垃圾:
在日常生活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3、工业固体废物:
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按行业主要包括:冶金工业固体废物、能源工业固体废物、石油化学工业固体废物、矿业工业固体废物、轻工业固体废物、电子工业固体废物、其他工业固体废物等。
4、危险废物:
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5、医疗废物:
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6、农业废物:
在农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农业种植生产、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业等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
7、建筑垃圾:
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建设、拆除、修缮及居民装饰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余泥、余渣、泥浆及其他固体废物。
二、固体废物收运与贮存:
1、源头分类:
在固体废物产生点按照固体废物的来源、性质以及危害性等不同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的方式,有利于固体废物后续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2、垃圾收运系统:
生活垃圾由收集到运往处理或者处置设施的全过程,包括街道清扫、固体废物容器放置与清整、运输及转运(以及预处理)等。将分类后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的系统称为垃圾分类收运系统。
3、垃圾转运站:
将生活垃圾由收集车转载到转运车的转运设施。
4、垃圾集装箱:
具有标准规格,便于水运或陆运,并可供周转使用的大型垃圾容器。
5、贮存:
将固体废物临时置于特定设施或者场所中的活动。
三、预处理:
1、压实处理:
通过外力加压于松散的固体废物上,以增大密度,缩小体积的操作。
2、空隙比:
固体废物中空隙体积与固体废物体积的百分比。
3、压实系数:
固体废物压实前后的体积比值。
4、压缩机:
对固体废物进行压缩减容处理的机械。
5、破碎处理:
通过外力破坏物体的凝聚力和分子间的作用力而使物体破碎变形的操作过程。
6、破碎比:
破碎前最大粒径与破碎后最大粒径的比值或破碎前平均粒径与破碎后平均粒径的比值。前者成为极限破碎比,后者成为真实破碎比。
7、破碎机:
用机械力对固体物料进行破碎作业,使之变成小块细料的设备。破碎的形式主要有冲击破碎、颚式破碎、辊式破碎以及剪切破碎等。
8、低温破碎:
利用废物低温变脆的性能破碎废物的过程。
9、湿式破碎:
利用特制的破碎机将投入机内的含纸垃圾和大量水流一起剧烈搅拌和破碎成为浆液,从而回收垃圾中纸纤维的过程。
10、分选:
利用固体废物物理性质的差异将其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或分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粒度级别的手段。
11、分选回收率:
某一排料口排出的某一组分的量与进入分选机的此组分总量之比。
12、分选纯度:
某一组分物料在同一排出口排出物所占的比例。
13、综合分选效率:
依据分选回收率和分选纯度两个参数来共同评价分选设备工作性能的综合指标。
14、筛分:
利用各种形式的筛子将粒度范围较宽的固体颗粒群分成粒径均匀的窄级别物料的过程。
15、筛分效率:
实际得到的筛下产品重量与入筛废物中所含小于筛孔尺寸的细粒物料重量的百分比。
16、滚筒筛:
以筒形筛围绕其中心轴线做旋转运动而完成无聊粒度分级的机械。
17、回转筛:
带有一组水平放置的筛子,筛子按网站大小顺次垂直垒成一迭,网眼小的在底下,作近似的圆周运动,使颗粒小的材料顺次通过各筛筛下的箱式分筛机械。
18、振动筛:
利用筛网的振动频率对比重不同的颗粒进行分级的设备。
19、重力分选:
根据固体废物中不同物质颗粒间的密度差异,在运动介质中受到重力、介质动力和机械力的作用,使颗粒群产生松散分层和迁移分离,从而得到不同密度产品的分选过程。
20、风力分选:
又称气流分选,是以空气为分选介质,依靠风力作用对不同密度物料进行分选的方法。
21、重介质分选:
在重介质中使用固体废物中颗粒群按密度分开的方法称为重介质分选。
22、光电分选:
利用物质表面对光线的不同反射特性而分离物料的方法。
23、磁力分选:
利用固体废物中各种物质的磁性差异在不均匀磁场中进行分选的一种方法。
24、电力分选:
利用固体废物中各组分在高压电场中电性的差异而实现分选的一种方法。
25、涡电流分选:
将非电磁而导电的金属(cu/pb/zn等)置于不断变化的磁场中,此时金属内部将产生涡电流,并产生一定的排斥力。由于排斥力随物质的固有电阻、导磁率等特性及磁场密度的变化速度及大小而异,从而分离金属物料的方法。
26、浮选:
在固体废物与水调制的料浆中,加入浮选剂,并通入空气形成无数细小气泡,使欲选物质颗粒粘附在气泡上,随气泡上浮于料浆表面成为泡沫层,得以刮出回收的过程。
27、跳汰分选:
在垂直变速介质流中按密度分选固体废物的一种方法。
四、固化/稳定化:
1、固化:
在固体废物中添加固化剂,使其转变为非流动型的固态物或形成紧密固体物的过程。
2、稳定化:
将有毒有害污染物转变为低溶解性、低迁移性及低毒性物质的过程。
3、包容化:
用稳定剂/固化剂凝聚,将有毒物质或危险废物颗粒包容或覆盖的过程。
4、水泥固化/稳定化:
将废物和水泥混合,加水使之水化形成钙铝硅酸盐的坚硬晶体结构的一种固化/稳定化方法。
5、石灰固化:
以石灰、垃圾焚烧飞灰、水泥窑灰以及熔矿炉炉渣等具有波索莱反应的物质为固化基材的一种固化/稳定化方法。
6、热固性塑料固化:
用热固性有机单体和经过粉碎处理的废物充分地混合,在助絮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形成海绵状的物质,从而在每个废物颗粒的周围形成一层不透水保护膜的方法。
7、热塑性塑料固化:
用熔融的热塑性物质在高温下与废物混合,实现稳定化目的的方法。
8、自胶结固化:
利用废物自身的胶结特性来达到固化目的的方法。
9、熔融固化:
又称玻璃化技术。将待处理的废物与细小的玻璃体,如玻璃屑、玻璃粉混合,经过混合造粒成型后,在0-1°高温下熔融形成玻璃固化体,借助玻璃体的致密结晶结构,确保固化体的永久稳定。
10、药剂稳定化:
采用化学药剂使废物达到稳定化的处理技术。
五、热处理:
1、焚烧:
以一定量的过剩空气与被处理的有机废物在焚烧炉内进行氧化燃烧反应,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在高温下氧化、热解而被破坏的高温热处理技术。
2、焚烧系统:
完成固体废物焚烧处理的配套装置,主要包括前处理(垃圾分选、进料等)、焚烧炉、后处理(尾气净化、除渣)等。
3、焚烧炉:
使固体废物燃烧并将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的装置,是利用焚烧技术处理固体废物的主体设备。
4、流化床燃烧:
被预先粉碎到一定粒度的物料或传热介质,不固定在炉排(布风板)上,而是在空气流的作用下,在炉膛的一定空间范围(沸腾层)内翻腾、跳跃的燃烧方式。
5、回转窑:
稍有倾斜、缓慢转动的内衬耐火材料的一种长圆柱形炉。燃料与空气一起字一端喷入燃烧,被焚化物由一端投入,在炉内被反复搅动、破碎,同时进行干燥和燃烧。
6、机械炉排燃烧:
垃圾被投加到固定的或活动的炉排上,由炉排的下方或上方送入空气的燃烧方式。
7、炉衬:
用颗粒状耐火材料或耐火砖砌成的焚烧炉的内壁。
8、燃烧器:
为触发燃料与空气间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火花的一种装置。
9、燃烧室:
在焚烧炉中,使燃料、固体废物(如生活垃圾、废液、污泥、化工废弃物等)与空气混合燃烧的空间。
10、一燃室:
工作温度在-0°之间,促进物料干燥、气化和初始燃烧等过程的焚烧炉炉膛构件。
11、二燃室:
焚烧由一燃室排出的烟气,确保烟气燃烧完全的焚烧炉炉膛构件。
12、余热锅炉:
利用剩余热量使水产生蒸汽的锅炉。
13、焚烧炉温度:
焚烧炉燃烧室出口中心的温度。
14、焚烧能力:
表示焚烧炉规模的性能值,即单位时间内焚烧炉的焚烧量。
15、焚烧速率:
单位时间单位炉床面积上所焚烧的物料量,又称机械负荷。
16、热负荷:
单位时间单位炉床面积上焚烧物料的发热量。
17、热效率:
锅炉及余热利用设备中,吸收的热量与燃烧发生热量的百分比。
18、热酌减率:
焚烧残渣经上下25°灼热3h减少的质量占原焚烧残渣质量的百分数。
19、理论空气量:
1kg燃料完全燃烧,空气中的氧和燃料中参加燃烧的氧(固有氧)全部耗尽,所需要的空气量。
20、过剩空气系数:
废物燃烧时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
21、烟气停留时间:
燃烧所产生的烟气从最后的空气喷射口或燃烧器出口到换热面(如余热锅炉换热器或烟道冷风引射口)之间的停留时间。
22、辅助燃烧:
水分多、热值低的废弃物进行焚烧处理时,为了帮助其燃烧而同时添加的燃料。
23、飞灰:
同燃烧气一起从焚烧炉中排出的灰分、金属微粒和固态不完全燃烧产物。
24、炉渣:
焚烧后从焚烧炉炉床直接排出的残余物。
25、热解:
固体废物在无氧(外热式热分解)或缺氧(内热式热分解,又称气化)的条件下,高温分解成燃气、燃油等物质的过程。
26、气化:
固体废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与氧、水蒸气反应产生燃气和燃油的过程。
六、生物处理:
1、堆肥:
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废物中有机物质稳定化的过程。
2、高温堆肥:
主要利用嗜热性微生物进行堆肥的过程,最佳温度范围为55-65°。
3、中温堆肥:
主要利用嗜温性微生物进行堆肥的过程,最佳温度范围为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