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水泥 >> 水泥优势 >> 水泥类整体地面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
基层清理→定位放线(伸缩缝位置和地面控制标高)→粘贴分隔条→坐浆→混凝土(人工)摊铺→放置钢筋网片(面层下20mm)→振捣和粗平→细部振动棒振捣→细刮(主要是细部的处理)→人工收浆→机械提浆、磨光→覆盖毛毡→养护
2、主要施工方法:
1)、定位放线:
定位放线重点在于控制标高和位置,混凝土设计厚度为70mm厚。
先在墙体及柱上放出位置线,接茬位置要严格控制支模顶标高及对接处平整度,以确保侧模的水平度和地面标高的准确。
胀缝根据柱网尺寸设置,间距为13m*14m,宽度为20mm,其余纵向缝和横向缝(以次梁间距)为缩缝,宽度为5mm,深度为50mm。纵横缝的分布见平面布置图。
2)、基层处理:
基层采用耙地机清理残留混凝土,对浇筑区域彻底浇水湿润,确保没有明水,采用水泥加胶粉1:0.3拌合后,刷浆拉毛。
3)、混凝土摊铺: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原材料要求采用河沙、天然碎石,配合比正确,塌落度要严格控制在进场时~mm。由混凝土罐车运至现场,测量实际塌落度,塌落度不符合要求立即联系商混站调整,混凝土采用三轮车运输,保证混凝土和易性,将混凝土送入模,人工摊铺至设计厚度+虚铺高度(虚铺高度根据经验为2~3cm)。摊铺混凝土时应连续摊铺,不得中断。
4)、放置钢筋网片:放置钢筋网片在混凝土表面下20mm处,钢筋网片在胀缝位置断开,其余位置应搭接放置,避免无网片位置裂缝。
5)、振动梁振捣和粗平:大面积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振动梁振捣,依据侧模标高和弹设在墙体上的水平控制线,达到振捣密实、上表面整平、布满原浆且粗骨料被挤压沉实到混凝土中下部为止。
6)、细部振捣:在侧模边角部位振动梁无法振捣密实的部位,使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快插慢拔直到混凝土表面不再冒泡,呈现出有乳浆又大致平整的表面。
7)、细刮:主要是振动梁振不到的地方和振后经人工填补砼的地方,用铝合金刮杠人工仔细刮平,达到上表面整平。
8)、机械压光:在混凝土地面初凝后且未到终凝时采用叶片式混凝土压光机对混凝土进行表面压光,在混凝土终凝结束后再用磨光机二次磨光,对于压光机磨压不到的位置如管根、墙根等采用人工抹压平整。
9)、养护:混凝土浇筑完12h内开始进行养护,先用塑料薄膜覆盖,塑料薄膜上采用毛毡覆盖的方法来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从而达到养护的目的,养护时间为7天以上。
10)、割缝:为克服温度变化产生裂缝,需在已浇筑好的混凝土地面上切缝。切缝时间应从严掌握,过早切缝会使石子松动损坏缝边缘,过晚切缝困难,且缝两端易产生不规则开裂。适宜的时间为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6~10MPa。根据经验,本次施工在本季节通常养护2天后可进行割缝施工。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在拟切缝的水泥混凝土上弹出墨线,安好导轨导向架,将切缝机定位,开动切缝机,放水润滑,转动刀架手柄,缓慢进刀,使锯片首先达到设计缝深,然后旋紧螺丝,锁住丝杆并开动行走,胀缝深度为混凝土厚度,宽度为20mm,缩缝切缝深度要求达到混凝土厚度的50mm,宽度为5mm。
3、技术措施:
1)、平整度的控制:首先确保水平控制标高的准确性,再通过水平控制标高精确控制侧模的平整度,混凝土的平整度就依据侧模控制,如此较为直观,且易于控制。
2)、控制由于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留设伸缩缝。在柱脚周围及墙体侧面用20mm厚聚苯乙烯塑料板间隔,与新浇筑地面混凝土,在已浇筑完的那一侧,用切缝机把边缘切直,浇相邻跨混凝土时,用聚苯乙烯塑料板间隔。
3)、控制表面颜色和施工缝的位置:为避免留设施工缝后完成面上颜色不均匀,甚至出现施工缝不整齐或在施工缝处产生裂缝,将施工缝留设在将来需要切割的伸缩缝处,利用槽钢作为侧模,每次浇灌混凝土必须保证一次性完成伸缩缝分块之内的混凝土。
4、钢筋网片放置
现浇楼地面钢筋:二层是单层双向HRB直径8
,距上表面20mm处放置,保证搭接mm。框架柱周围根据切割范围采用Φ8钢筋加强,防止柱脚处产生斜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