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

美国女孩嫁甘肃农村小伙,生3个女儿,做围

发布时间:2023/6/26 15:17:11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需要多少钱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

在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坐落着一个名叫“仁多玛”的村落,在这个村子里有着一个世界 的品牌——诺乐(Norlha)。

它以藏文化为基础,用高原特产的牦牛绒毛为材料,生产纯手工编织的工艺织品,这里的围巾甚至可以卖到1万元一条,而这一切的创造者是一个名叫德清·雅诗的美国女孩。

她大学毕业后听取了母亲的建议,来到父亲的故乡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区的小村落, 她选择了在这里扎根——安家、落户、结婚、生子。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选择了这里?又是什么让她做出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01、身世优越的美国女孩

德清·雅诗,一个来自美国的混血女孩。

她的外祖父是希腊人,非常具有经商头脑,生意做得很大,由于外祖母是美国人,德清的母亲入的是美国国籍,之后一家移民欧洲,在法国定居。

德清的母亲Kim从小就在法国长大,接受良好的教育,是 的人类学家、宗教学家、设计师和摄影师,还曾出版过专著,从事纺织品贸易。

后来,Kim在美国遇到了德清的父亲——一个中国藏区的藏文作家,两人相爱,坠入爱河,在美国有了自己的家庭。

很快,德清的到来更是让这个家庭充满了欢乐,父亲还给她取了一个好听的藏族名字——益西德成。

在德清的记忆中,小时候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跟着外祖父生活在法国酒庄里,因为那里有很多饱满可口的葡萄。

每当葡萄成熟后,家人们都会在那儿品酒谈天,非常幸福,德清曾开玩笑地说道:“每次家庭聚会,就充满了各种语言,就好像是联合国开会一样。”

在这样一个富裕又极具多元文化的家庭中长大的德清,对世界都充满了好奇与活力。

长大后的德清选择了导演这一行业,她考入美国 的康涅狄格大学,系统地学习摄影、艺术、电影编导。

如果她坚持,未来的她一定会成为一个 的导演,拍摄出许多 的作品,但是在即将毕业时,一场聚会改变了她的未来之路。

她曾在后来的演讲中提到这场聚会:“当时聚会的时候,我的一位同学说了这样一番话,让我影响深刻。”

她说:“大学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未来的我们注定会不断地走下坡路,因为我们要找工作、还房贷、承受来自生活的各种压力和责任……”

当时的我听了这些话后,想了很多,我不断的反问自己:难道大学就真的是 的幸福时光了吗?今后难道就不会有更美好的时刻了吗?

“当时我就下决心,我一定不会让大学成为我人生 的美好时光。我开始反思,不停地询问自己一个很古老的问题,什么能让我快乐?”

于是,年轻的女孩开始寻找能让自己快乐的人生价值,母亲知道德清喜欢冒险、有一颗好奇的心。

她向德清提议:“你可以去你父亲的家乡看看,那里有无边无际的草原、许许多多的牛羊,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或许你会在那里找到你的人生价值。”

因为骨子里流着一半的藏族血液,德清从小就十分向往藏族文化。她的父亲在她幼时就曾带她到欧亚各国游历,美丽神秘的高原藏区对她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母亲的话让她蠢蠢欲动,她希望能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世界屋脊上与众不同的风景。

于是,22岁的德清带着她的相机踏上了前往甘南藏区的旅程,或许连她自己也不曾想到,这一趟探寻会成为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

年6月,德清独自一人坐上了去往安多藏区的飞机。

六月的安多,多数地区处在炎热的夏季,但是越往高原走,海拔越高,气温也就越低,此时的安多高原上下着暴雨,气温更是比其他地区低很多。

穿着短袖T恤的德清一到藏区,就被她所向往的地方送上了一份巨大的“见面礼”——大雨将她淋成了落汤鸡。

寒冷的风吹在湿漉漉的身上,德清被冻得瑟瑟发抖,这便是藏区带给德清的 印象。

其次,便是贫穷。从最近的市区到仁多玛村只有23公里左右,但是车子却足足要开1个半小时的路程。

与市区不同的是,仁多玛乡是一个纯粹的藏区,里面住的都是藏族人民。

尽管时代在不断地进步,科技在不断地发展,但是仁多玛乡的人们一直都过着最为传统的生活。

他们不怎么喜欢外来者,一直以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依靠着自然、牦牛、羊群在大草原上以放牧为生,一个村里一共养着6千多头牦牛,还有2万多只羊。

他们 的收入来源便是这遍地的牛羊,依靠着每年卖掉几头牦牛或羊来维持生计。

每年一万元左右的收入,只够他们一年去购物一次,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因为交通不便,他们甚至还需要坐四五个小时的车才能进一趟城。

没有厕所、自来水的生活,使得人们保持着较差的卫生习惯——随地大小便、常年不洗澡……

德清刚来到这里时见到的便是随牛羊而居的牧民,刚通电不久,但没有网络、没有厕所、没有自来水的帐篷……这里的一切都让德清感到震惊。

自幼生活富足优越的她,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贫苦的生活条件,她觉得自己在这里连一天都呆不下去,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世世代代地生活在这种地方。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她只想逃离。

但转念一想,她是来寻找人生价值,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不能因为这些艰苦的条件就退缩,于是她决定留下来,完成一部有关藏区的纪录片。

她带着相机居住在不同的藏民家中,和他们深入交流沟通,体会他们平凡而又艰苦的生活,用镜头记录下了许许多多藏区人民真实、简单、朴实的生活画面:

她们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挤牛奶、做黄油、晒奶酪、捡牛粪,女性不仅要照顾家里,还要料理牲口——避免它们生病、遭遇狼群,或是减少在雷电、大雾等自然灾害中受到的影响。

一望无垠的草原、碧空如洗的蓝天、淳朴善良的牧民……藏区的美好事物让深入体验的德清渐渐喜爱上了这片土地。

与此同时,德清还在仁多玛乡附近的一个村子里邂逅了一位藏族的青年,陷入了美好的热恋。

时间总是飞快,纪录片的拍摄也接近尾声,是走是留又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德清喜爱这片土地,也爱上了这里的人,她与这片土地开始有了更深的羁绊。

但若选择了这里,那么就意味着德清要放弃美国纽约繁华便捷的都市生活、即将名利双收的事业、远离家人朋友的环境,去适应这里艰苦的生活条件——不能洗澡、没有网络、没有自来水,甚至连上厕所都不方便……

权衡再三,她还是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她要留下。

既然没有便捷的生活,那么就去创造它;收入微薄,那就带动产业去发展它;条件艰苦,那就去改变它……

德清不仅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她还要帮助这里的人们一起过上好日子。

02、困难重重的创业之路

改造藏区的 步是要提高经济,只有物质条件提高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

那么做什么好呢?德清想到了母亲在她出国前让她带回的特产——牦牛绒。

德清的母亲从事过纺织业,对纺织品有着非同一般的热爱,而且她的外祖父十分热爱编织,曾收藏过很多古董级的纺织收藏品。

德清的母亲曾说过:“最美的纺织品只有三种,就是山羊绒,驼绒和牦牛绒。”

每到春天,牦牛绒会从牦牛身上自然脱落,保暖性强,手感光滑细腻,是上好的纺织品原料,而藏区恰恰是盛产牦牛绒的圣地,有着许许多多的牦牛。

德清在家人耳濡目染下,也对这纺织方面了解一点,于是她特地询问了母亲有关这一方面的知识与建议。

母亲告诉她:“牦牛身上的绒毛是天然的宝藏,2岁牦牛脖子最纤细的绒毛若是纺成线,能做出既保暖又柔软的织品。”

德清也从牧民那里了解到,以前到了冬天,藏民们也会把牦牛的毛编织成条状或片状,来做门帘或帐篷抵挡严寒,结实但很扎手。

经过前期不断地了解、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德清在家人的支持下,决定在仁多玛村建立一个专门从事牦牛绒编织的手工作坊。

这不仅可以为藏民们提供工作岗位,而且可以让他们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但是这也正是最难的一步,牧民们并不相信这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能够做到她所说的那般图景,加之德清作为外来者,并不受人们的信任。

牧民们都觉得一旦他们放弃放牧的生计加入了德清的工作室,而德清却做到一半就撂担子走人,那么又有谁来承担他们的损失与风险。

为了让牧民们相信自己,德清蓄起长发,穿上藏族服饰,努力学习当地藏族方言,并告诉他们自己在这里交了男朋友,未来都会在这里生活。

德清弟弟

她根据母亲给出的家庭联络手册,挨家挨户地劝说与他们家保持联络的牧民,但是仍然收效甚微。

只有桑吉夫妇在德清的不断劝说下,有了松动的迹象。

桑吉是村子里较为富裕的一户,他向往着新的生活和知识,同时也被德清的真诚和坚持打动,觉得或许这个外来的姑娘真的能够带领他们创造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桑吉的加入,让其他的牧民开始有了动摇。

当德清的牦牛绒工坊真正地建立起来,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这让其他人渐渐地信任这个女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制作工坊中来。

但仅仅是团队得到解决还不够,工坊的运作需要资金、技术、设备等等,随时而来的问题让德清分身乏术。

远在法国的母亲Kim也在极力地帮助女儿,她四处拜访投资商,但当得知工坊要四五年才能回本,他们纷纷摇头。

结果可想而知,没有其他办法的Kim决定投入自己的所有积蓄来帮助女儿完成工坊。

而德清也前往意大利、芬兰等多个国家学习纺织技术,然后再回来教给当地牧民。

甚至她还带领着她的 批团队去尼泊尔学习纺织工艺,带回了尼泊尔纺织大师教授工人撒哈,让他亲自教授藏民纺织技术。

德清又在当地寻找适合牦牛绒纺织的机器,购买回来进行编织打样,使用一种全新的纺织技术,终于纺出了牦牛绒做的毛线。

年德清的牦牛绒工坊“诺乐”正式在这个小村子里诞生了。然而,问题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多。

牧民们普遍都不识字,没有上过学,一个人学习纺织技术到精通纺织需要6个月的时间,但是到了旺季,人们还是更愿意去工地贩卖劳动来获得收入。

有时所有的员工都走完了,德清就只能从头再来,但是重新教一批人纺织技术,这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此外,生活与时代脱轨的藏区员工常常没有时间观念,他们会在工作做着做着就跑回家去。

当问起他们去干什么,他们自然而然地回答“到喂牛的时间了”,这些都让德清哭笑不得。

这样的情况真的令德清头疼不已,她只能寄希望于早日生产出合格的纺织成品,让员工们获得丰厚的报酬,才能促使他们在工厂进行稳定的工作。

其实一般的布料并不难制作,只要材料充足,花不了多少时间。

但是德清却坚持用古老的手工编织方式,以 的牦牛绒为原材料,坚持 的手工制作,将设计简单化,凸显出藏区本色。

德清说:“我生产和贩卖的不是牦牛绒这种珍稀材料,也不是关于藏区的情怀,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她将对藏区的热爱都包含在了一件件的纺织品中,正是如此,她对产品的展示,坚持用自己的员工做模特,将藏区最天然最纯粹的生活展现在公众的面前。

批成品完成后,德清就带着它前往了法国巴黎,寻找它的伯乐。

利用母亲曾经从事纺织贸易的人脉关系,她走访了十几个 品牌负责人,最终一个叫“SoniaRykiel”的小众品牌负责人给了德清这个机会。

德清凭借着古法编制、 牦牛绒、半手工技术,给品牌带去了几乎完美的手工织品,成功地打入了欧洲的奢饰品市场。

古法编织的工序,繁琐而复杂,机器上超过根的线,都需要人工一根一根穿上去,并不容丝毫差错,产品的生产和出品过程都非常的慢。

但正是这种流水线不具备的品质和情感体验,与 品牌的产品诉求不谋而合。

渐渐地,越来越多像LV、爱马仕等这样国际知名的奢饰品牌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将一条围巾的价格带到了1万元以上。

一条条带着高原藏区独特色彩的围巾、服饰、织物出现在巴黎各大时尚杂志和秀场,真正让世界屋脊上的奢饰品走向国际。

03、一己之力改变的藏区

德清的“诺乐”也从一个仅4人的小作坊渐渐扩大到了人的大工厂,不仅为藏区的人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更带给了他们客观的收入,拉动了经济增长。

德清坚持雇佣藏区当地的藏民,特别是妇女,让她们的生活不再围绕着大量的生活琐事,不用再过起早贪黑的日子,大大的提高了当地妇女的生活地位。

德清还特意花钱在工厂附近建篮球场、瑜伽室,请志愿者到藏区来教女人们打篮球、练瑜伽。

另外建了公共浴室,严格要求员工必须一个星期至少洗一次澡,鼓励他们家家户户修厕所,改掉随地大小便的陋习。

为了更好地工作生活,德清还会教他们读书识字、操作电脑,藏区周围也开始有了超市、餐厅、小商贩,人们再也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去县城采买。

德清也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家,她和藏区小伙儿结了婚,如今有3个可爱的孩子,她们的家离工坊不远,出了大门向左转一个弯,走两分钟就能到。

那是一座位于小丘上的水泥平房,屋子里温馨又舒适。

里面不仅有现代化的厕所,淋浴设备,同时也有藏区独有的特色,如小小的佛牌,巨大温暖的热炕,抑或是民族图腾织物。

德清真的在这里过起了她理想的生活,改变了牧民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找到了她苦苦追寻的人生价值,那就是使命感,一直促使她不断追寻、前进的使命感。

她没有就此停下追寻使命的脚步,她秉持着独具的匠心,打造属于藏区人民自己的品牌,让藏区的人们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随着工厂的逐渐稳定,在年1月德清带着3个女儿离开了藏区的家去往了美国,原计划是3月份回中国,但无奈赶上了疫情,如今被困在美国2年了。

所幸3个女儿虽然是 次来美国,但还算适应,她们现在分别是13岁、9岁和4岁半,各自个性迥异,德清把她们送到了当地的公立学校上学。

同时德清也在计划着,准备在疫情不太严重的时候去到离中国近一点的地方,比如说在泰国,去想办法和丈夫团聚。

小结

德清用10年的时间为藏族居民带去了与现代社会相接壤的藏族传统生活图景。德清说:“回首这10年,我觉得我每一天都比昨天的自己成熟。”

人的一生总是需要找寻属于自己的信仰,不后悔曾经的选择,不忘记最初的梦想,铭记初心,才能真正地做到不忘来时路,去时有归处。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处。

参考资料:

1、《美国人益西·德成牦牛绒里的藏文化》.藏商人物..7.24

2、《一根牛毛的时尚之旅》.了不起的匠人· 季.

3、《诺乐,混血女孩在青藏高原的人生使命》.HeartlyTogether..7.26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3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