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

被称为ldquo世界第八大奇迹rd

发布时间:2022/7/2 16:05:34   
白癞风的症状 http://m.39.net/pf/a_8954694.html

在某平台上有这么一个提问:有哪些事情,让你觉得太不可思议的?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林县红旗渠!

这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伟大建筑,缘何有如此的魅力呢?今天文史君就带大家 进红旗渠,走进那个“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伟大时代。

为什么要修红旗渠?

红旗渠,是一条横亘在太行山脉,连接漳河与林州盆地的伟大工程。它是上世纪60年代,林州人耗尽10年精力,完成的伟大奇迹。

在红旗渠修成之前,林州的干旱和缺水,几乎达到了极点。翻开林州的县志,出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

大旱导致的灾难,在林州历史上屡有发生,在明清时期记载的碑文上,发生过的“人相食”,人吃人的状况就有5次。有一碑文记载如下:

“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 。夫卖其妻,而昨张今李;父弃其子,而此东彼西。食人肉而疗饥,死道路而尸皆无肉,揭榆皮以充腹,人庄村而树尽无皮……”

关于缺水,还有一个小故事,读后无不令人伤痛不已。

那是年的大年三十,林州桑耳庄有一位叫桑林茂的老汉,走了二十多里路,排了一天的队,终于从山里挑了一旦水。

临到家的时候,被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两桶来之不易的水,可谓是水贵如油。儿媳妇因为内疚,当天晚上竟然默默地 了。

大干红旗渠

也只有经历过这样的伤痛,才能把修建红旗渠的梦想根植在每个林州人的心中。

年,时任林州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林州人要当当代愚公,劈开太行山,修渠引水,造福后代。

这一梦想林州人想了几百年了,正是因为它几乎难以实现,所以一直也只是一个梦想。新中国成立后,在那个自立更上、艰苦奋斗的大环境下,林州人才将其提上日程。

当时红旗渠的预算预计投入近万元,而整个林州的家底却只有万。当时全国都还处于艰难时期,别的省份几乎也帮不上忙。

对此,有人曾找到杨贵质问,“你林州有多大的荷叶,敢包这么大的粽子”?杨贵不卑不亢地回击:“我们有55万人”。

是的!当时林州除了55万父老乡亲外,几乎没有丁点优势。同时还面临着两大困难,一个是没钱,一个是没粮。在旁人的笑料中,临县人还是出发了。

没有经历过林州人的苦难,很难想象林州百姓的坚定信念。首先,3人的先头部队毫不犹豫的走进了太行山。他们都不是专业的工人,而是来自不同村镇的农民。

他们父子相随,夫妻相半,他们背上全部家当,就这样上了山。他们白天开天辟地,晚上就直接睡在山崖的石缝里,就连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都要顺带着搬一块石料送到工地。

开渠路上,水泥买不起,他们就自建水泥厂;水泥成本太高,那就烧石灰;钢钎买不起,就从部队购买 中剩下的钢钎炮锤来用。长钎磨短了当小撬,小撬磨短了,捻成手钻接着用,一点都不能浪费!

没钱买炸药,就自己造!他们用锯末制作土炸药,后来,锯末用完了,找煤面代替。很快,煤面也用完了,又找到牛粪代替。再后来,连牛粪都被搜刮干净了,林县人又将眼光瞄准了人粪,晒干了也能配制炸药。这造成了一个现象,林县修渠大军所到之处,皆无粪可循。

没有鼓风机,深井爆炸的洞,需要很长时间烟尘才能散去。年轻的姑娘主动下井赶烟。即便浓烟呛得人喘不过气,姑娘们却说这是最轻松的活。

没有高精度的仪器测量,林州人就自制了一种叫作“水鸭子”的仪器,这种古老的仪器,就是用三块木板加上两根线,再用一个水盆拼成的土装备。它看上去粗糙简陋,却量出了红旗渠的七十公里分毫不差。

候壁断与林州制高点落差仅有14.7米,也就是说8公里的落差不超过1米,用“水鸭子”这种仪器能够实现,对如今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红旗渠一共修了十年,前后30多万人投身其中,削平山头座,凿通隧洞个,架设渡槽个,修建沿渠建筑物座,挖砌土石方万立方米。

如果将这些土石修成一堵宽2米,高3米的墙,足足可以从广州修到哈尔滨。

红旗渠的伟大意义

红旗渠是伟大的。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年4月,一、二、三干渠同时竣工;年7月,所有干、支、斗渠配套工程全部完成。当闸门开启,漳河水滚滚而来时,无数人站在渠边嚎啕大哭。

为了红旗渠,林州人付出实在太多了。单单是塌方和落石就夺走了81位民工的生命,其中有60岁的老人,也有17岁的青葱少年。

红旗渠的横空出世,不仅一举改变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困境,更让当地粮食产量翻了3倍。后来邻县看到红旗渠的影响力,也加足马力修建了很多水渠。

年当电影《红旗渠》 次亮相联合国时,各国代表无不震惊和感动,美联社更是直接评论:“人工天河红旗渠的修建,令世界震惊”。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红旗渠像一个符号一样鼓舞着我们向前,它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更成为一种图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读者们,关于“红旗旗”,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文史道

与文史君,一起纵横文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