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水泥 >> 水泥发展 >> 古代没有水泥,那城墙是怎么建的,墙还能砌
很多人对于中国古代辉煌壮丽的建筑感叹的同时,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疑问,中国古代又没有水泥,那城墙到底是怎么建的呢?实际上,古人的智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古代到底是怎么建城墙的。
水泥是英国人在十八世纪发明的,而当时的水泥被中国人称之为“洋灰”,而在更早的时候,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水泥”。其实在很早之前,人们便已经会用石灰砂浆了,当时的人们将石灰,沙子,砾石混在一起,以此充当砌墙用的“水泥”,而石灰砂浆的强度并不是很高,这就导致以前的房子不是很结实。人们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又在石灰砂浆里混上了黄黏土,从而增强了砂浆的强度。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人还学会了利用贝壳的灰作为石灰材料。也就是“蜃灰”,蜃灰的主要原材料是蛎壳或蛤壳,通过焚烧收集其灰,从而作为建筑材料,而这样用来砌墙其强度远远大于石灰。《天工开物》中也提到过蜃灰,“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虫豪以代之。”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
除了蜃灰,古人们还用糯米作为砌墙的建筑材料。早在公元六世纪,中国便出现了糯米石灰浆这样的建筑材料,将糯米浆混入石灰砂浆中,可以大大的提升石灰砂浆的强度,甚至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很多建筑都是用糯米石灰砂浆砌的,比如中国著名的明长城,便是用糯米石灰砂浆砌的,甚至有些城墙的硬度已经超过了现在的建筑,我们如今的万里长城屹立不倒,不仅是因为保护得好,同样也是因为其修建材料硬度之强,甚至推土机都无法将其推倒。
除了以上几种,在古时候还有一种建筑材料叫做夯土,夯土的原材料是红泥,粗砂,石灰块。红泥具有很强的韧性,配合粗砂石灰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而夯土也被称之为三色土,秦汉时期的建筑大多都是用夯土砌成的,用夯土砌成的建筑,其表面呈黄色,在南宋以前,中国古代的城墙一般都是用夯土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