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

拆掉240米长围墙后,这4个老公房小区开

发布时间:2023/3/8 16:52:36   

「本文来源:文汇报」

上海南站到上海体育场之间,轻轨高架下,倪晓莺一家在华富小区居住了20多年。小区旁边还有另外4个小区,均为售后公房或混合房型,但周边居民都习惯称这一片为“华富”。

今年7月,倪阿姨居住的老公房新加装了电梯,但这还不是她眼中最大的变化——近一年来,华富片区的4个售后公房小区都拆除了围墙,从独立分散的小区整合成了一个“大街区”。拆除的围墙长度有米,换来的是街区主弄堂从原来的不到3米宽,增宽至6-7米,还匀出了20多个车位。小区绿化不减反增,居民终于迎来了理想中的街心花园。

图片说明:漕河泾街道华富片区。

图片说明:凌云街道片区新拓宽的梅陇港桥。

在上海市中心,像华富片区这样人口密集、老旧住宅集中、资源丰富但分散、人车并行情况普遍的居住区并不鲜见。但碍于各种管理权属问题,“围墙里井然有序、围墙外杂乱无章”的现象始终难以根治。

年,徐汇区在背靠徐家汇商圈的乐山新村率先启动片区一体化治理,即居民区不再“各自为政”,而将居民区连点成片,开展一体化治理。三年过去,一些片区治理的经验和做法,已经从徐汇北部的衡复历史风貌区,一路覆盖至中部的漕河泾、南部的凌云等大型居住区。

为何要一体化——居委会一己之力难办事

倪晓莺一开始并不知道,“居委会要搞什么名堂。”她只记得,差不多是去年4月疫情稍有缓和后,有一天她收到了居委会发放的问卷,上面有一系列关于小区改造的意见征询,从停车位、绿化怎么改,到愿不愿意加装电梯等应有尽有。

这是漕河泾街道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的一份社区问卷,共发放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余份。居民对助餐、医疗、日间照料以及亲子活动的需求很强烈。

华富片区所在的漕河泾街道北接徐家汇、上海体育场区域,南临上海南站,距离徐汇滨江也只有几分钟车程,辖区内还有多条轨交线和交通枢纽。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街道存在不少老旧住宅,仅小梁薄板房小区就有6个,还承载了人口密度大、公共弄堂多、用地性质复杂、铁路分割南北片区致使公共资源不均衡等现状,整个街道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的成本普遍偏高。

图片说明:完成道路拓宽、街心花园建设的华富片区。

图片说明:华富片区凯旋南路入口正在改建全新的邻里汇和沿街商户。

倪晓莺告诉记者,住在“华富片区”的居民,上下班坐地铁经常出入位于凯旋南路上的大门。但这一出口常年出租给一家灯具厂,环境杂乱,弄堂两侧还有各类包子铺、房产中介。乱停车现象更是普遍,“救护车、消防车想要开进来,要先打请警察来协调挪车。”遇到暴雨天气,高低不平的道路很快就会积水。

年,在宝钢工作了20年的张华,转换职业生涯来到华富居民区担任党总支书记。面对5个小区合围,但只有一条公共弄堂的华富片区,原本信心满满,想要把企业管理经验与社区治理思路结合的他,一下子“懵”了。“很多居民在这里住了二三十年,但归属感始终不强,街区环境差、让人心烦是表象,很多涉及公共区域的矛盾始终没有根治则是内因。”

最显著的矛盾是停车难。狭窄的片区主弄堂里,除了有经常“蠢蠢欲动”想要搭出违建的商户,还有小区之间高耸的围墙,墙内是杂乱无序且不甚美观的绿化。“如果把这些看起来‘乱糟糟’的空间整合起来,停车位是不是也释放出来了?”张华心想。但光凭居民区一己之力很难协调,尤其这还涉及好几个小区和非市政道路的具体管辖权。

图片说明:片区鸟瞰,远处是中环线和沪闵路高架。

无独有偶,在徐汇区南部的凌云街道,梅苑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薛菲也有同样的难题。年,34岁的薛菲刚到居民区赴任,就被这片深藏于锦江乐园地铁站背面、沪闵路高架和中环高架之下,“大隐隐于市”的居民区所震撼——3个居委会、7个小区组成了这个名为“”的片区,超过1万人在这里安家,居住在商品房、售后公房、公租房等各类住宅小区中。

最关键的是,街区里的三条背街小巷均为非市政道路,即“违章停车不贴条、道路通行无规律、人车并行无人管”。7个小区还分别聘请了6家不同的物业公司,每一家只管小区围墙里的一亩三分地,街区的公共道路、设施,几十年来都只能靠街道基本的保养维护。

“资源大家都想利用,但管理成本大家又都不想承担。”不仅薛菲意识到了问题根源,其他的居民区书记、业委会成员和街道管理部门,都逐步形成了共识:成片的居民小区,不能再按照以往“一小区一策”的治理方式,而是要站在更广阔的空间范畴,引入更广泛的载体资源,将居民区连点成片,开展一体化治理。

图片说明:今年3月,正在改建小区围墙的片区。

图片说明:居民们在完成改造的片区公共空间玩游戏。

如何实现一体化——改变物理环境是基石

此前,徐家汇街道乐山新村已经有了片区一体化治理的先例。通过成立乐山片区联合党支部,街道组织余名各级党员干部,深入老旧小区多户家庭听取居民需求建议条,用三年时间摸索,把一个位处商圈“B面”、鱼龙混杂的大型居住区,转变为环境整洁、居民和乐、邻里汇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渐齐备的“和美家园”。

乐山的“脱胎换骨”,给了徐汇区进一步推广片区治理的信心和经验。在漕河泾,街道党工委联合天华实业有限公司、徐房集团、华富居民区等6家单位,成立华富片区综合治理项目临时党支部。党建引领下,如何汇聚各方力量真正打好治理的组合拳?这就有了倪晓莺去年收到的那份问卷,华富小区的改造方案意见征询。

图片说明:拆除小区围墙、腾出道路和停车空间的华富片区。

图片说明:华富片区拆除小区围墙。

不过,改造方案从何而来?徐汇区是上海最早推进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城区之一,而漕河泾街道的社区规划师,恰好是擅长用“微创手术”将城市空间“缝合”的同济大学教授童明。有轻轨高架、铁路轨道和各类住宅楼的华富片区,正需要一场“空间缝合术”,实现街区空间整合、资源共享、管理集约和自治共建。

年7月,华富片区同步启动了拆违、道路拓宽、架空线入地、雨污水管改造、沿街商户更新、小区围墙拆除等“硬工程”。徐汇区属国企徐房物业虽负责整个华富片区的小区物业管理,但此前并无街区道路“名正言顺”的管辖区。此次片区一体化治理,小区内的住宅楼和小区外的商户、道路、公共设施,都统一交由徐房物业管理。由此,原先矛盾最突出的乱停车问题,反倒成为了最先解题的突破口。

图片说明:华富片区拓宽后通往龙吴路的弄堂。

“小区围墙打通后,多出来的空间分别用于绿化、停车位和道路通行,僵尸车也清理完毕,未来还要在地面安装地磁感应,引入5G技术和小区中控室,提升智慧社区管理水平。”华富小区物业经理徐先生告诉记者。

在凌云片区,除了三条背街小巷全面打通,片区内还增设了口袋公园、“云客厅”等景观空间,新建三座邻里小汇,分别承担亲子活动、便民服务、生态健康等不同功能,实现了功能错位与资源分享。

除此之外,不同的片区在一体化治理中,还有各自不同的“彩蛋”。片区的“彩蛋”是在梅陇港上造一座新桥。今年70岁的黄刚荣记得,20多年前一家人搬到梅苑一居民区,进出凌云地区的只有梅陇港桥一个出口。但这座宽仅5米的水泥桥是人车双向并行,安全隐患极大,多年来居民、车辆时有碰擦。直到年,街道启动片区治理,在水泥桥两侧各新增了一座钢架桥用于行人通行,从而实现了人车分流。

而今,拓宽的梅陇港桥、崭新的河堤与告别黑臭的河水,使周边居民拥有了自己的“小滨江”。曾因造桥使得进出不便而频频“吐槽”的居民,看到宽敞漂亮的新桥后,都向街道和居委干部竖起了大拇指,“你们真的不容易。”

图片说明:居民走在新的梅陇港桥上“很稳”。

图片说明:更新后的片区梅陇港滨河步道。

图片说明:片区居民在新建的邻里汇中搞活动。

图片说明:片区昔日“三不管”道路全面打通、翻新。

一体化的成果——人人有序参与治理

看得见的桥要造好,看不见的“心桥”更要搭好。乐山片区联合党支部书记陈奎友就曾告诉记者,破墙、拆违、施工、改变行车动线都只是物理空间的转变。最终要打破的是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心墙”。

春华苑小区业委会主任郑大芬是凌云街道最早的一批居民。年,她和家人从复兴西路搬到虹梅南路弄,没多久这里就开始陆续进驻了一批商户。但不仅商铺里有人员居住,大量的生活污水还“直排”到街区地面。“每个走进来的人都说,这是一个有味道的地方。”

片区一体化治理,使徐房物业成为整个片区的大管家。而不仅物业可以从围墙里“管”到围墙外,小区业委会也与商户有了沟通平台。去年7月,虹梅南路弄商铺自治管理办公室成立,与居民区党总支、小区业委会、物业和区域单位共同形成了“党建联盟”。商铺不仅有了自我约束机制,还能相互监督。

图片说明:片区入口之一,让居民更有归属感。

图片说明:整个片区的人车进出实行统一管理。

图片说明:今年3月,片区街心花园还在修缮,居民们已经迫不及待来“尝鲜”了。

“晚上有人偷倒垃圾,或是有宠物随地大小便,店家能随时告知居委、物业、小区业委会任何一方。大家在一个平台多方联动,共同参与街区治理。”郑大芬说。在她看来,此刻的片区,是她搬到这里居住后“环境最好的时候”。“路打通了、公园有了,围墙里和围墙外的问题解决了,更重要的是,人联结起来了,心凝聚起来了。”

黄刚荣伯伯最喜欢的是“”入口处的“初心老站”。这是片区一体化治理后,凌云街道为纪念始建于年的梅陇火车站,用一座真实的火车头改建而成的党群服务阵地。对于刚入住片区公租房的青年人才闵靖涵来说,今年春节期间,街道招呼在沪“就地过年”的年轻人一起包饺子、送福字,请青年人畅谈对街区改造的建议,让这位“90后”新上海人对这座城市有了更生动的认识。

图片说明:凌云片区“初心老站”。

图片说明:深藏于华富片区的“佰舍”。

在华富片区,已经在上海成功改造更新了多座园区和商办楼宇的锦和资产,将旗下知名品牌“Base佰舍”引入了这个老式居民区。得知街道正在这里试点片区化治理,亟待提升街区品质,企业就把片区内一座功能老旧的连锁酒店,改建为了环境通透、公共服务齐备的新式酒店空间,主要面向年轻人开放入住,为老街区注入新活力。

“只有社区居民接过治理的接力棒,社会企业积极投入资源和专业力量,片区治理的‘一体化’才能真正凸显。”徐汇地区办副主任张滋说,从最初的物业一体化、项目一体化,到后来的机制一体化,徐汇推进片区治理的愿景,是希望实现居民和社会主体的“价值一体化”,由此激活基层社区的每一个细胞单元,最终实现“让人人有序参与治理的生动实践处处可见”。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王蔚

来源:上海徐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8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