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

水泥系统计量管理体系知识介绍

发布时间:2022/9/27 8:21:44   
北京专业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第一部分:计量基础知识

一、计量的基本概念

1、计量: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其涵义是“以法定的形式和技术手段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为目的的测量”,或者说是“以保证单位统一、量值准确一致的测量”,它对整个测量领域起指导、监督、保证和仲裁作用,计量更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

2、量和量值:量是表征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如大小、多少、远近、长短、高低、轻重、冷热、快慢等等;量值是量的表示形式。任何可测的量都是由数值和计量单位两部分组成,比如某人的身高为1.76米。

3、计量单位:用以定量表示同种量值而约定采用的特种量。(特种量是指确定具体的量)。如1,2,3,4,5,只能表示为数值,并不能表示量值;数值大不等于量值大,数值小不等于量值小。如10kg和g。1h和s等。所以计量单位有规定的名称、符号和定义。下表所示的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注:(1)“量的常用符号”是在运算方程式、公式、等式所用,可符号因人或因情况而异。如长度可用l、λ等,但单位符号却不能乱用。(2)单位符号要用正体表示,除人名命名的单位符号、升(L)及兆(M)以上的词头用大写外,其余均小写。如kg中的词头不能写为大写的K。即代表的因数≤的1词头如k(千)、h(百)、da(十)、d(分)、c(厘)、m(毫)、μ(微)、n(纳)等应小写。

二、常用的计量相关术语和定义

1、测量设备

为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2、计量确认

为确保测量设备处于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状态所需要的一组操作。

计量确认一般包括首先是校准,必要的调整或修理,随后的再校准,以及所要求的封缄和标签。

3、[计量器具的]检定

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4、校准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示值、实物量具或标准物质所代表的值与相对应的由参考标准确定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5、溯源性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三、企业计量管理

1、企业计量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

主要管理对象为测量设备。

在这里测量设备是指生产或服务中所需的测量器具,进行测量时所需的辅助测量仪器和辅助设备、试验和检验设备、以及为上述测量器具和设备进行计量认确所必需的测量仪器和辅助设备。

2、企业计量管理的意义

(1)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计量管理是各项管理的基础,为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提准确的测量数据。便于工序之间的核算、成本考核,以及部门的业绩考评等;

(2)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需要

①由于有准确稳定的测量设备,能够稳定生产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②由于有了稳定可靠的贸易计量,用户得到的产品不会缺斤少两,企业的商业信誉得到提高;

(3)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工厂生产产品离不开原燃材料和动力,特别是我们水泥厂,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原燃材料、电力消耗大,如果没有准确可靠的计量,就可能造成物资亏损,使实际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年出厂熟料.3万吨,出厂水泥.6万吨,合计约万吨。如果计量偏差从+1%提高5‰。可使工厂多销出2.5万吨,仅提高1‰,就能多销出0吨,若平均按元/吨计算,可以多获利万元。由此可见计量管理潜在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四、计量体系的建立

ISO10012标准认证属企业自愿申请性质,根据《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规定,凡申报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应具有完善的计量检测能力和计量保证能力,应通过省级以上的计量检测体系保证确认。

我厂是年通过计量二级,年通过计量一级,年通过省计量一级单位的检查,同年被国家技术监督局授予计量一级先进单位,年获得国家技术监督局《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合格证书》。

计量保证体系作为质量体系的子体系,它既相对独立又支持质量体系的运行的管理,并定期评审、考核,使体系持续有效不断完善。

目前涉及企业计量体系有关的国际标准有四大类:

一是ISO族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

二是ISO12测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

三是ISO/IEC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四是ISO环境认证国际标准

因此,这也回答了我们平时为什么经常说计量是基础,提高计量管理水平就是提升基础管理平台的基本保证。

第二部分计量管理体系

一、相关名词

1、体系: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2、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目标的体系。

3、计量管理:计量管理是指协调计量技术管理、计量经济管理、计量行政管理及计量法制管理之间的关系的总称,包括确定企业计量方针、计量目标;确定计量工作岗位职责和权限;建立企业计量体系并使其有效运行的所有活动。

4、计量体系:是根据计量学特征建立起来的,由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计量要素构成的整体。也可以说计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计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人力、物力、设备等资源。国际上针对不同的范围和目标建立的计量体系又予以不同的名称。如,企业建立的计量体系称为“计量确认体系”、“测量控制体系”、“计量管理体系”等;国家建立的计量体系称为“国家计量体系”。

二、计量体系的审核要素

工厂计量管理体系共有18个要素,分别是(4.1~4.18),各要素间都相互联系和支撑。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下面的几个要素:

4.1总则

1)计量工作方针:完善检测体系,提供计量保证。

计量工作目标:量值准确可靠,数据真实公正。

2)计量体系组织机构。

我厂计量管理体系要求各体系单位(12个)均应建立二级部门体系管理网络(即组织结构图),并要求保持适时有效,比如人员变动或部门调整后,要及时更新其网络结构。

其中计量领导组组长由分管厂长担任,成员由组织机构中各单位分管计量的领导担任。组织机构中各单位必须指定一名兼职计量员,形成本部门计量管理体系。

计量体系的文件资料是质量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归口厂办管理;计量人员的培训和人力资源的配备归口组宣处管理。

3)网络中其它各部门是计量检测设备管理的主体,也是实施检验、测量和试验的主要部门,主要职责和权限有:

a、组织计量检测活动,为计量活动提供充分的资源;

b、负责本部门计量设备管理,保证设备状态良好,环境适宜;

c、做好测量设备的溯源,本专业检验、试验设备的定期确认;

d、编制本部门测量技术文件并批准颁布实施;检验、试验设备确认技术文件的起草、报批;组织本部门内部计量培训。

4)计量体系文件结构

A层文件—计量保证手册。描述体系的方针、目标,是体系有效运行的保证大纲。经厂长批准后生效,在企业内部处于受控状态。

B层文件—计量管理程序文件,明确各部门及有关人员的职责,工作要求,并且是验证计量活动的依据。描述实施体系要素所涉及到的计量活动有谁来做、做什么、何时做。

C层文件—从事计量活动的作业指导书,规范具体作业程序,如设备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等。

D层文件—从事计量活动的记录或数据表格,是验证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依据。诸如表格、签名、原始记录、报告等

4.2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是计量检测体系的重要管理对象,为使其具备预期使用所要求的计量特性(如准确度、稳定性、量程和分辨力),制定了《测量设备使用管理程序》和《测量设备环境条件和计量特性修正程序》。

对用于生产过程监控、质量检验、经营贸易、安全环保监测的测量设备分类编制设备清单,证实所配设备满足有关法规或相关专业的规定要求。

《测量设备使用管理程序》的主要内容如下:

1、测量设备台帐管理

1.1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本单位测量设备台帐,并按要求进行实时更新。

1.2各单位测量设备台帐包括A类、B类、C类所有测量设备。

1.3测量设备台帐主要包括以下信息:安装位置、器具编号或出厂编号、器具名称、型号规格、量程范围、不确定度、管理类别、确认间隔、确认日期、溯源单位。

1.4各单位必须由兼职计量员或指定专人负责测量设备台帐的维护更新。

2、测量设备分类管理原则

2.1A类测量设备列为重点管理对象。

2.2B类测量设备列为次重点管理对象。

2.3C类测量设备列为一般管理对象。

3、测量设备ABC分类原则

A类测量设备(一年以内):企业最高计量标准、用于量值溯源的工作标准、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测量设备以及企业用于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经营贸易、能源管理和环境监测对计量数据要求较高的关键测量设备和用于设备及人身安全保护的测量设备;

B类测量设备(一年到两年):用于工厂内部核算的能源、物资管理用测量设备;对计量数据准确可靠性有一定要求,但测量设备寿命较长,可靠性较高;性能稳定,量值不易改变或使用不频繁的测量设备。

C类测量设备(五年和一次性):在流程生产线和装置上固定安装,不易拆装,准确度没有严格要求的指示用测量设备;性能比较稳定,可靠性高、使用不频繁、量值不易改变的测量设备;国家计量行政部门明令允许一次性使用或实行有效期管理的测量设备;使用环境恶劣,寿命短,低值易耗的测量设备。

4、测量设备使用维护管理

4.1测量设备在投入使用前经计量处技术室进行登记管理,并必须进行计量确认贴上相应标识后,才能投入使用。

4.2在使用测量设备前,操作人员应仔细核对测量设备安装是否正确,量程、准确度等重要参数是否满足测量任务的要求。

4.3操作人员应熟读《设备操作说明书》或《操作规程》,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4.4测量设备的维护保养由使用单位(或专业维护部门)按《设备技术说明书》中维护保养要求进行。

4.5使用单位岗位人员要保持测量设备的环境清洁,并做好该设备的防潮、防寒、防冻、防震等工作。对需要定期核查的测量设备进行定期核查,并做好核查记录。

4.6机、电、仪一体化的测量设备工艺、机械、电气、计算机软件各部分特性都应满足设备运行技术要求,不符合要求由相关单位组组织整改,计量自动化处验证。

4.7机、电、仪一体化的测量设备,各专业对原部件、原参数的任何改动,都必须事先征得计量自动化处的许可。

4.8使用单位负责对测量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发现异常时,及时与计量自动化处联系,以便及时得到确认。

4.9计量自动化处组织验证、处理,将结果通知使用部门,并按照Q/NK-G12.08《不合格测量设备管理程序》进行管理;质量控制用检验、测量及试验设备的验证结果及时反馈到质量管理部门。

4.10标准物质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

4.11计量自动化处建立检查制度,不定期对测量设备进行检查、抽查,确保测量设备规范使用。

4.3确认体系

为对包括测量标准在内的测量设备进行管理、确认和使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三级确认体系,分别是计量自动化处(建立测量设备确认中心)、相关专业处室(设有检验或试验设备确认工作站),专业工段(设有校准、比对,确认班组)。对于工厂内部无能力确认的测量设备,通过外来服务来补充,途径主要是外送和服务人员来厂。

用于质量控制、经营贸易、安全环保的测量设备、工厂最高计量标准由执行强制检定的授权单位进行确认,计量自动化处编制《强制检定测量设备管理台帐》,进行管理。

为保证体系有效运行,各部门应制订确认管理程序文件,对每一台测量设备授权其有能力的职员负责。如质量处应制订检验、试验管理程序;机动处应制订电气试验管理程序;装运分厂、胜利分厂用于包装水泥的测量设备应制订核查管理程序等。计量自动化处建立测量设备确认中心,设有温度、压力、电学、衡器、长度五个检定室共十三项工厂最高计量标准,覆盖全厂大部分测量设备。我厂十三项最高计量标准分别是电学标准(3项),衡器标准(3项),长度标准(3项),压力标准(1项),温度标准(3项)。

4.4确认体系的定期审核和评定

目的是为验证计量活动结果的符合性,体系运行的持续有效性。

内审计划由计量自动化处负责制定,报厂计量管理领导组组长批准实施,并负责对内审执行情况进行协调控制。审核按年度计划分次对各部门实施审核,现在一般与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内审同步进行,审核员由厂计量管理领导组在经过培训的人员中聘用。

计量体系评审每年度进行一次,由计量领导组长主持,评审组由厂计量管理领导组成员组成。

4.5策划

策划是满足新建、技改项目,开发、生产产品,销售过程和提供服务之前对测量的预期要求进行的设计和评审,保证测量工作能及时得到所必需的测量设备和实施测量工作需要的资源。新建、技改项目由项目主管部门根据设计要求牵头召集相关专业进行策划。其它方面由相关部门提出预期技术要求由计量自动化处牵头召集相关专业进行策划。

4.6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在我国仍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尤其是在企事业单位的科研生产一线,不确定度的概念还未普及。对不确定度的概念和内涵在认识上还不是十分清晰,理解也有较大差异,所以这个应用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是有区别的。

测量不确定度是对测量结果的不可信程度或对测量结果有效性的怀疑程度。由于测量条件的不完善及人们的认识不足,使被测量的值不能被确切地知道,测量值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在某个区域内。表征被测量值分散性的参数就是测量不确定度。测量误差是测量结果偏离真值的差,是客观存在的,是理想的概念。而测量不确定度是人们对被测量的认识不足的程度,是可以定量评定的量。既有可能测量结果非常接近被测量的真值,但由于认识的不足,只能认为被测量的值是落在一个较大的区间内的。因此,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不是剩余的未知误差。

测量过程中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很多,包括测量设备(含测量标准)、人员的操作和环境。在估计测量不确定度时,可通过实验和分析计算得出,也可参考各种有关数据资料。

4.7确认程序文件

确认程序文件是确认作业的指导书。程序可以是已出版的标准测量方法,随机说明书,也可以是其它技术资料经技术人员试验能充分满足使用目的的确认方法。程序应包括:确认方法、所用设备、确认条件、记录方式和表格等信息。

为保证程序的正确实施和每次使用的一致性、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制订了Q/NK-G12.09《计量文件管理程序》。

测量设备的确认程序文件由计量自动化处根据要求选用或编制。

检验、试验设备的确认程序文件由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根据要求选用或编制报计量自动化处备案。

《计量文件管理程序》的主要内容如下:

1、计量文件分类

1.1计量文件分四个层次:A层计量保证手册、B层计量检测体系文件汇编、C层确认技术文件、D层记录表式。

1.2计量文件在企业内部处于受控状态。

1.3计量保证手册是全厂计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4计量检测体系文件汇编是计量保证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是计量保证手册的具体贯彻实施方法和步骤。

1.5确认技术文件是计量检测体系文件汇编的支持性文件,主要包括:检验方法、校验方法、测量方法、操作规程等。

2计量文件的管理

2.1计量检测体系文件汇编的管理与Q/NK-G12《计量保证手册》中手册管理的要求一致。

2.2确认技术文件管理

(1)制订:按《计量保证手册》4.3确认体系中分工,确认技术文件由相关单位各专业制定,并报送计量自动化处备案。

(2)批准:确认技术文件由相关单位负责人审核批准。

(3)修改:确认技术文件的修改由相关单位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变化,国家行业规范变化以及工作标准更新变化,进行相应修改。

(4)发放:确认技术文件必须发放到各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在企业内部处于受控状态。

4.8记录

记录是验证计量检测体系运行中各项活动重要依据。测量记录属于质量记录的一部分,记录的管理按《质量记录管理程序》执行。包括测量设备有效检定证书、说明书、操作规程、维修保养和检查记录、生产工艺过程的计量检测数据、生产数据、质量检测数据、各类对比、校准、维修记录等等。

4.9不合格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出现:①已经损坏;②过载或误操作;③显示不正常;④功能可疑;⑤超过了规定的确认间隔;⑥封缄的完好性已被破坏,都应停止使用,隔离存放,做出明显的标识。

不合格测量设备处理方式分为降级、限用、封存、报废。对多功能和多量程的仪器,经证实能在一种或多种功能或量程内正常使用时,实行限用处理,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明令禁止使用的测量设备,实行封存处理。不合格测量设备,决不允许使用。特别是用于产品最终检验和经营贸易用测量设备,如果确认结果表明该设备出现了明显的误差风险,确认人员立即向计量管理人员或上级领导反馈信息,以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4.10确认标记

确认标记是确认结果的简单而明了的体现,也是保证测量设备正确使用的一种手段。

在用测量设备根据A、B、C分类,按照《在用计量器具确认周期间隔》贴上相应的标识。若发现测量设备超周期使用和标识丢失,使用人员应立即同本单位计量员联系,及时反映到计量自动化处采取纠正措施。特别是A类测量设备,对可能影响其性能、测量数据、设定值的可调部分,由确认人员进行封印等措施,以防未经授权人的改动;若发现封缄损坏应立即采取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损坏测量设备的封缄。

4.11确认间隔

为了保证测量设备的稳定性,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对测量设备进行再确认,防止测量设备在使用中可能发生重大准确度变坏的情况发生。确认间隔的确定,就会涉及到测量设备溯源的管理。我厂强检测量设备溯源按照《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执行,就近送往县级以上行政部门授权的检定机构检定;非强制检定的设备分为两部分,工厂可以自行确认的,将按计划周期确认,需外送确认的测量设备,计量自动化处每年度分两批组织外送确认(当年5月份和10月份),使用单位应合理调剂好日常工作所需测量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合理安排好测量任务计划,做好送检的配合。

4.12封缄的完整性

在确认的适当阶段确认人员应对测量设备上能影响其性能的可调部位进行封缄或采取其它的防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改动。封缄可以是封印、标签、焊料、涂料等材料,应保证一旦经人改动可出现明显的痕迹,在封缄出现损坏或脱落时,要查找分析原因,重新确认,对有意损坏的要追究责任。

4.15溯源性

溯源性就是通过连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能够与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联系起来。量值溯源从技术上与过去采用的量值传递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使用单位主动将自己的测量结果与相关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联系起来。所以量值溯源是计量检测体系重要环节。

4.16不确定度的累计影响

为了实现溯源性,测量标准是通过逐级比对,直到与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比对来实现量值溯源。每次比对都有一个不确定度,企业策划溯源链时应考虑不确定的累计影响。当总的不确定度明显危及在误差极限内进行测量的能力时,必须采取措施,具体要求在Q/NK-G12.05《测量设备溯源管理程序》中描述。

《测量设备溯源管理程序》的主要内容是:

1测量设备溯源管理

1.1建立压力、温度、电学、长度、衡器五个计量标准检定室,十三项企业最高计量标准,最高计量标准溯源到县级以上计量行政部门授权的计量检定部门检定。经上级行政部门和技术部门检定合格后,方可开展校准工作。

1.2企业最高计量标准覆盖以外的测量设备,由计量自动化处根据使用频率、测量要求分类组织溯源。

1.3强检测量设备溯源按照《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执行。我厂按照《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因地就宜就近送往县级以上行政部门授权的检定机构检定。

1.4各单位使用的测量设备,由使用单位组织溯源,要求如下:

a.强制检定的测量设备,各单位接到计量自动化处计量室通知后应积极配合检定或送检;

b.非强制检定外送确认的测量设备,计量自动化处每年度分两批组织外送确认(当年5月份和10月份),使用单位应合理调剂好日常工作所需测量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合理安排好测量任务计划,做好送检配合;

c.在线用测量设备,按照《在用计量器具确认周期间隔》的确认间隔时

间,结合工艺设备运转周期,允许在临近确认间隔期满前的检修期内进行确认或确认间隔期满后第一个检修期内及时进行确认;

d.属工器具类测量设备,应按《在用计量器具确认周期间隔》及时溯源到企业最高标准或工作标准。

2测量不确定度的累计影响

2.1每一个测量标准和每一台测量设备都应考虑到校准链中每一环节的不确定度的累计影响。

2.2当发现测量标准累计不确定度超出极限误差时,应重新评定溯源链是否合理,必要时缩短溯源链。

2.3校准测量设备,当发现环境条件与标准环境条件相差较大时,应记录总的不确定度重要分量的详细情况及分量的组合方法,并按相关规定进行修正。

3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确定与修改

3.1强制检定测量设备溯源间隔,由执行强制检定机构根据检定规程确定。

3.2非强制检定测量设备实行既经济合理又不影响该设备计量特性的原则,由工厂确定确认间隔。

3.3在线测量设备确认间隔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a.测量设备的用途;

b.运转要领书的要求;

c.从以往的校准记录获得的数据趋势;

d.保养和使用的历史记录;

e.使用的场所和严酷程度;

f.磨损趋势和漂移趋势;

g.所要求的测量准确度;

h.工艺设备运转周期。

3.4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修改根据以下因素:

a.最初所选择的期限达不到要求的最佳效果;

b.设备可能达不到预期的可靠性;

c.使用情况可能与预期的不同;

d.由设备的常规校准确定的源漂表明有可能延长确认间隔而不增加风险。

4.17环境条件

为保证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必须在受控的环境下对测量标准和测量设备进行校准、调整和使用。环境条件的要求通常来自制造商提供的技术规范、有关已公布的测量方法、校准规程中的技术要求。在准确度要求较高的测量中应对环境条件进行监控和记录,必要时必须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修正时必须要有充分的依据,通常是公认的数据资料,技术规范中给出的修正公式)

各部门在进行测量时应尽量满足设备的技术规范中环境要求,对要求严加控制和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的测量应严格按要求执行。

4.18人员

计量确认人员是指所有从事计量确认活动的人员,主要包括:测量设备校准人员;测量设备调试、修理人员;测量技术人员;操作大型、精密测量仪器或分析测试仪器的人员;测量管理人员;体系内部审核员。

计量确认人员都应受过培训,具备相应资格,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为使计量确认人员素质达到计量检测体系正常运行的要求,制订了Q/NK-G12.11《计量确认人员管理程序》。

计量确认人员的培训考核由人事部门负责组织,计量自动化处协助做好年度培训计划和考核实施工作。对国家和行业的法令、法规以及体系文件要求持证上岗的人员,应及时组织培训取得具有发证资格部门签发的证件。

各相关部门对其内部的计量确认人员、使用大型、精密测量设备的人员组织培训、考核,并加强管理,保证工作质量。培训计划应纳入本部门年度培训计划。

三、内审相关知识

1、(计量)审核

确定计量活动及其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贯彻并适用于达到目标的有系统的独立的审查。根据ISO标准的要求,任何单位一旦取得认证证书,必须由本单位内部定期进行内部审核(简称内审)。

2、(计量体系)评审

由最高管理者就计量方针和因情况变化而制定的新目标对计量体系的现状与适用性所作的正式评价。

3、计量体系内部审核和评审程序

3.1内审

内部审核目的:计量检测体系在工厂内部与质量管理体系同步开展内部审核。通过审核,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使之不断改进和完善,确保计量检测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和有效性,适应工厂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

1)内审计划和审核通知的编制

计量自动化处在计量领导组组长的直接领导下,负责编制年度审核计划和各阶段审核计划、通知,报计量领导组组长审批后执行。同时负责计量审核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督促责任部门整改。每次审核应提前向被审核部门和审核组成员下发审核通知。

2)审核的实施

首先是按审核的通知要求,由审核组长组织按时在被审核部门召开首次会议,由该部门主要领导及有关人员和审核组全体人员参加,首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a、介绍审核组人员;

b、审核组长重申审核目的、范围、时间安排,采用的方法及程序;

c、听取受审核部门的自查情况和准备工作汇报;

d、澄清审核工作计划中不明确的内容;

e、确定陪同人员。

审核过程中,各审核员应端正态度,使用编制好的检查表,针对审核条款进行详细认真的审核,真实的填写审核报告。审核的目的是寻找符合或不符合适用标准或程序的客观证据,不应在任何发现的问题中加入个人的责备。

按计划审核结束后,审核组应分析整理全部检查结果进行总结,确定整改项或不符合项内容,由审核员填写“不符合通知单”(应标明依据的标准或有关文件中的条款,并要求限期整改。最后由审核组长汇总、整理全部审核资料,编写审核报告。

3)审核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审核的目的和范围;

b、审核实施的计划日期,审核组人员,受审核部门及其代表;

c、审核依据文件;

d、对不符合项的分析和所有证据;

e、审核组讨论通过并全体审核员签字。

审核报告编写完成后,审核组长负责召开末次会议,受审核部门的领导及有关人员和审核组全体人员参加会议。审核组长代表审核组报告审核情况和审核结果,对计量体系的符合情况及其有效性提出审核结论。受审核部门对审核结果提出不同意见,进行说明,并确认不符合项目。

审核全部结束后,审核组长应及时将本次审核的有关材料送交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审批后将审核报告、不符合项通知单及纠正措施要求表反馈给受审部门,并督促其整改,使其符合体系的要求。

3.2管理评审

为全面检查和评价计量检测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和总体有效性,并对计量方针和计量目标进行评价,依据ISO12标准和Q/NK-G12.12《计量体系内部审核和评审程序》组织工厂计量管理评审。计量管理评审人员由计量体系组织机构图中各成员单位的计量分管领导组成。评审原则上是每年进行一次,必要时由计量管理领导组组长提出增加次数。

评审应包括:

①计量检测体系达到规定目标的整体效果。

②对计量检测体系随着内、外部环境条件变化进行修改的建议。

③审核结果的综合性评价。

评审结束后编写管理评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计量检测体系运行状况。

②计量检测体系是否满足规定目标的要求。

③计量检测体系某些文件是否需要修订的决定。

④纠正措施及验证要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9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