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水泥 >> 水泥介绍 >> 故宫养心殿为何常年阴冷潮湿直到教授挖开地
故宫养心殿常年阴冷潮湿,竟无人知晓原因,直到教授偶然挖开地砖才揭晓其中奥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没想到“阴冷潮湿”这个词竟然也能用来形容富丽堂皇的故宫养心殿。
故宫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到如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其中的养心殿是乾清宫的主殿,作为古代皇帝的居所和议事所,按理来说皇帝的居所应当是所有宫殿工艺最好最用心的一处,但这里却暗藏玄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也渐渐向百姓开放,五湖四海的百姓纷纷慕名来到故宫,然而当他们踏入故宫的中心殿宇—养心殿时,直接就被震惊到了,殿内阴冷潮湿的气流瞬间使他们打了一个寒颤。
让人不解的是皇帝的起居场所和办公区明明应该是最舒适的地方,可这个地方明显就是那么的阴冷潮湿,地处于北方的宫殿即便不舒适也不可能会如此潮湿的。
难道是故宫年久失修有什么地方漏风了?还是说它原本就是这样?显然这两者都是不成立的,但这个谜团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无法去探究。
好在故宫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闭馆停止观赏进行修缮,按以往的每次修缮,教授都不会去动地板。
然而就在某一次的修缮中,竟然无意间使一块地砖变得松动,教授只好将地砖撬上来准备修复。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本平整的地面在地砖被挪开以后居然露出一排水泥管道,教授立刻让他们又撬开了好几块地砖。
很快像这样排列整齐的一排排“水泥”管道出现在教授眼前,教授惊喜过望,立刻对此展开研究。
起初很多人都认为,这些被发现的水泥管道应该和现在家家户户装修安装地暖是一个道理。
现代有不少人装修是会安装地暖设施来抵御寒冷的冬天,在北方尤其常见。
现代地暖就是在安装地砖之前先往地下铺设许多排水管,冬天的时候启动设施,水管里就会源源不断地循环注入热水以此来加热地面,使地面温暖,是水暖设施。
所以教授看见养心殿下的管道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和现代一样的注水地暖设施。”再根据养心殿内阴冷潮湿的环境让大家更加坚信这一看法。
“封建王朝覆灭后,没有人会住在养心殿内,也就没有人再去动用这些地暖设施了,而管道内在下雨天难免会有积水,再加上风可以从这里进入房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殿内阴冷潮湿的环境。”
这样的解释好像完全合理,根据实际情况也没有任何逻辑错误。
然而就在这个定论看似已经被板上钉钉时,文物修复教授再次查阅了有关故宫记载的古书典籍。
经过教授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在一本古书里找到了记载故宫的只言片语,而这些只言片语便解开了殿内管道真正的用处原理。
这本古书是由明代宦官刘若愚所写,名为《酌中志》,共有二十四卷。
其中卷十七大内规制纪略、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中都有相关记载
“右向东曰懋勤殿,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
“是时夜已渐长,内臣始烧地炕”
这两句话中提到的地炕就是管道秘密的关键所在,而由此也可以看出养心殿地下的管道确实是当时皇家的供暖设施。
查询到此教授便推测,记载中提到的“地炕”和北方农村中的“炕”应该是一样的原理,北方的炕是像床一样可以让人在上面睡的,也是供暖设施。
而“地炕”根据字面推测或许就是建于地下的“炕”,作为宫廷,要是在地面上弄一个炕来取暖,多少还是有些不雅,但为了满足取暖需求就在地下建造了一个。
推想到这,教授继续查阅典籍,随后便在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再次找到相关记载:“每年十一月初一日,宫中开始烧暖炕,设围炉,旧谓之开炉节。”
也就是说旧时宫廷冬日主要的供暖设备就是地炕和围炉,以火取暖,所以那些管道的确是地暖,但并非是水暖设施,而是传统的火暖。
在地下烧火炕的原理就是用秸秆、树枝等燃料燃烧产生的热气流经过火炕烟道时将热量散发给土坯,土坯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土炕被烧热后其温度会较为持久。
因此那些管道并非排水管而是排烟管,为了保持宫廷内的整洁和威严,古人便想到制作地下排烟管来供暖,看来古人的智慧还是领先于咱们的。
若是我们生活在古代的思想禁锢下,我们未必能有像他们一样的智慧。
教授在养心殿的这一发现也证明了管道取暖设施最先出现在我国,更加证明了中国的取暖设施是领先世界的。
而这也填补了我国古代在保暖设施上的历史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