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

中冶南方硬核技术复苏河湖环境,玉龙河

发布时间:2022/12/9 19:26:08   

玉龙河项目整体效果图。

今天迎来第三十届“世界水日”,今起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百湖之市的武汉,河湖生态环境治理在城市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批河湖的水环境提升和整治项目,正在助力武汉这座新时代英雄城市迈上生态绿色发展的新台阶。

春分时节,万物复苏。

立足玉龙河畔极目远眺,综合整治后的玉龙河水清澈敞亮,碧波荡漾,沿岸绿植遍布,游客、市民络绎不绝。

由中冶南方城市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南方城建公司”)承建的玉龙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展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设计理念并引导施工建设,令工程兼具景观、调蓄、雨污分流、自然净化等多重功能,实现海绵城市理念在河湖治理中的综合营造。

近年来,中冶南方城建公司水与环境业务致力于提供包括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污水处理、河湖水系生态修复、排水防涝、智慧海绵、智慧水务等各个类型的水与环境全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涵盖规划咨询、设计、施工和运营等各个环节,已快速成长为公司内与市政道路及桥梁、建筑业务并立的三大主体业务之一。

该企业完成了多个类型的水环境设计及EPC项目,如光谷中心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深圳盐田区大梅沙片区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规划、深圳三洲田水库水质保障项目、谷米河、豹澥河、严东湖西渠等水系治理等,治理河道长度累计达46.62公里,涉及水域面积累计达.2公顷。

如今,中冶南方的海绵城市技术已涵盖全部四大类型项目,即“河湖水系”“建筑与小区”“公园绿地”和“城市道路”。技术研发方面,企业研究面源污染产生机理,在水环境治理项目中积极应用无动力微动力源头减排技术、钢铁自动控制智能截流过程控制技术、智能调蓄池技术等,对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并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

以前,黑臭水体治理往往着眼于水体本身,水体治理后容易卷土重来,治标不治本。中冶南方提出的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以小流域为对象的治理思路,对水体、驳岸、排口、管网全盘考虑,全新的系统治理理念,实现水环境项目的“长治久清”。

空中俯瞰新十里长渠。

玉龙河综合整治项目

“翠山嵌水,碧水穿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排水廊道

玉龙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属于武汉市“四水共治”实施计划中高新区重大项目之一,项目定位集合武汉湿地生态轴、光谷CTBD景观轴、未来城防洪排涝通道、居民工作生活休闲带“四位一体”,建成后将成为未来城的生态发展轴,光谷东门户形象风光带。

项目承建之初,中冶南方城建公司立志要设计好、建设好这个民生工程。

原方案采用常规市政排水明渠的设计思路,线形平直,亲水性不足,隔断了部分地块与周边的联系。项目部果断提出建议,开始长达一年半的优化调整,以保障行洪排涝能力为基础、保证河道的自然性和生态性为着力点,循序渐进。

“我们就是要切实发挥公司规划设计引领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把这项工程做好!”中冶南方城建公司项目负责人说。

整治过程中,中冶南方城建公司以玉龙河为线,尤其强调水环境优化、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储存,对玉龙河两岸滨水带、绿地进行美化,形成良性发展带;从玉龙河两岸绿地向外围延伸,将河道、公园、居住小区、公建、城市道路等按照海绵城市理念综合开发,打造出“翠山嵌水,碧水穿城”的山水体系。

设计人员首先打破传统城市排水渠道设计,将防涝行洪渠道和天然水系流道相结合,优化河道线形。河道边坡采用生态复合断面形式,常水位水面宽度在25~80米,最宽处达米,不仅带来开阔的景观视野,还形成连续的雨洪通廊,极大提升地表景观和洪涝排水能力,最大行泄流量.68立方米/秒的河道设计,将有效应对区域百年一遇洪水。

沿岸排口采用多功能设计,将智能截留井、智能初雨调蓄池、溢流堰和生态补水湿塘等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保障城市防洪排涝的同时,确保河道内的水质。

举例来说,汛期到来之前,周边小区的生活污水到达河边,通过智能截流井分流至城市管网;进入汛期后,如雨水量不大,智能初雨调蓄池会将水净化再排放;如雨水量较大,溢流进湖中前,会经过一片溢流堰和生态补水湿塘,实现双重“净化”后再入湖,有效保障湖水在雨季的水质。

河道两岸种植乔木约1.3万多株,总绿化面积达到31.5万平方米。待项目完全建成后,在保证玉龙河及车墩湖水质的同时,显著提升水体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景观美观度。此外,项目还基于节约原则设计补水管和绿化给水管共用的主管管线,可满足干旱时期绿化灌溉养护需求,降低工程建设及后期运营费用。

步行在玉龙河岸边,河水缓缓流淌,市民观水景、亲水方便自如,开敞的中央水面景观,一改以往的水洼坑塘旧貌,让沿线居民享有一线湖景。

沿岸每处景观都包含“生态保护”“以人为本”等丰富的设计“内核”,其统筹考虑排水功能与生态功能的融合,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排水廊道和湿地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玉龙河边绿植遍布、鲜花盛开。

新十里长渠

排涝能力提高至50年一遇,打造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范本

3月17日,我国正式入汛,比常年平均入汛时间提前了15天。

在武汉,由中冶南方城建公司设计的新十里长渠、九峰明渠等城市渠道已完工,有望在今年汛期期间提升城市排涝能力,兼具截污、排涝、生态休闲等多重功能的渠道,也成为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范本工程。

新十里长渠是武汉市引江入湖的主要通道,集汛期排涝和旱期引水于一体,为青菱湖的调蓄调度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沿着新武金堤分布的新十里长渠,从空中俯瞰,与周边的青菱湖、野湖等相连,成为一条连接片区各个水系的“项链”。

看似普通的渠道,设计中贯彻“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源头减排,将下沉式绿地设置于渠道内侧,自行车道沿线及其外侧产生的径流污染,通过绿地截流后再排入渠道,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净化功能,改善初雨水质,以控制排江雨水水质。

中冶南方城建公司充分运用海绵城市源头减排技术、截污净化技术、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等研究成果,显著提升新十里长渠的防洪排涝能力和水环境状况。

常规设计一般是将下沉式绿地收集的雨水,通过其内部溢流式雨水口排入市政管网,项目创新地采用在渠道纵向上每隔两三百米处设置一道引水沟,雨量较小时雨水通过引水沟入渠,雨量较大时直接溢流入渠,充分利用渠道的断面构造优势,将低碳环保的理念落实到工程中。

坚持生态优先,通过拓宽渠道、改善边坡材质、边坡加固等措施,令原本宽度5米左右的明渠拓宽至20米,土质边坡全部改为连锁砖,植草护坡,地质较差的部分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使排涝能力从不足2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大大提升周边区域泄洪安全,有效控制青菱湖的湖泊水位。

营造自然和谐景观的同时,保持水质净化和稳定,增加水体溶氧,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栖息地和觅食场所。

策划:中冶南方城市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长江日报城建传播中心撰文:李梦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8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