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

世界最美的房子长什么样巴中一座山村入选

发布时间:2023/6/16 21:00:00   
白癜风的治愈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87193.html

它是年最具社会责任感的房屋设计之一。它重建了一个在过去十年、两度遭遇自然灾难的中国村庄,设计师们开发了一个模型,用于建造22套房子,自给自足成为关键词——每一个屋顶都有农场,可种作物、收集雨水;每一个楼底的入口处留出空间,人们坐在自家门口,即可兜售农产品。——Dazeen城市里人人向往的屋顶农场,这里家家都有一个。屋顶农场成梯田状,依着山势分布,错落有致,和周围的群山遥相呼应;村民可以种花种菜,屋顶有自来水可以浇水,蔬菜、花草沐浴着雨水阳光,自成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美中不足的是,屋子太小,连放农具的地方都没有”。——村民

人人向往的屋顶农场,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

每一个楼底的入口处都留出空间,人们坐在自家门口,即可兜售农产品。

房屋依着山势分布,外墙是一片南江秋色,屋顶农场种花种菜,蔬菜、花草沐浴雨水阳光,自成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

这里,曾经是“最坏的房子”——过去十年内两遭自然灾害,土坯房低矮、潮湿、不安全。现在,这里是“最好的房子”——不久前,世界建筑杂志Dazeen出炉一份“年度最佳住宅设计TOP10”,位于巴中南江的金台村,成为中国唯一入选住宅。

香港大学两位副教授免费设计

每家都有一个屋顶花园

不久前,世界建筑杂志Dazeen出炉了一份“年度最佳住宅设计TOP10”。在这份名单中,一个特别的乡村农舍入选,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住宅。

Dazeen的评价中这样说:它重建了一个在过去十年两度遭遇自然灾难的中国村庄,设计师们开发了一个模型,用于建造22套房子,自给自足成为关键词——每一个屋顶都有农场,可种作物、收集雨水;每一个楼底的入口处留出空间,人们坐在自家门口,即可兜售农产品。

对于这处隅居大巴山、由香港大学建筑学院两位副教授设计的村舍,Dazeen不吝美言,称它是“年最具社会责任感的房屋设计之一”。

不过8年前,这里完全是另外一幅模样。金台村离南江县城9公里,贫困而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即使遭遇灾害也拿不出钱盖新房,只能修修补补。破破烂烂的土坯房,一住就是几辈人。

年9月17日凌晨4时左右,暴雨泥石流摧毁了村里39户人的家园。他们的房屋被毁,所幸及时转移,没有人员伤亡。随后,他们接受政府安置租住在各个地方。不过对于大多数人,他们依旧希望重回家园。

67岁的李正国老人,房屋被毁后,一家人租住在镇上,虽然距离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园只有两公里,但道路等基础设施全部被毁后,他只能偶尔爬山回村庄看看。镇上的居住条件不差,但用李正国的话说,还是不如自己的“狗窝”。

“政府准备在其他地方为村民重建房屋,但像李正国老人一样想法的人占了大多数。”9日,流坝乡工会主席钟登才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为此国土部门的专家到原村庄考察,最后投入多万元,在村庄上方一块较平的地方,治理出了10亩土地。

这是有且仅有的10亩可用于修建的地,他们打下了两排防滑桩,确保安全。在香港公益组织“仁人家园”驻成都办事机构的联系下,时任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的林君翰带着团队,来到金台村实地考察。“林教授非常热心公益,他决定免费为村庄设计。”钟登才说。

历时两年修建了22栋房屋

如何分?“抓阄决定”

相较于Dazeen充满情怀的感言,设计者们显得理性而节制。香港大学城村架构的研究助理/项目建筑师刘畅向成都商报记者介绍了这个项目。刘畅也是设计方香港大学与金台村之间的联系人。

因为适合建房的土地有限,金台村的设计将城市的密集居住模式结合到乡村的环境里,屋顶为农户进行自给自足的种植提供场地,而地面层的开放空间则允许他们开展简单的家庭作坊。这个项目一方面试图保护村庄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则为反思现代乡村景观提供契机。它的设计,是对乡村美学以及居民与自然环境关系衍生的一次挑战。

“他们每次过来,都要广泛征求村民,所有人一起讨论,男女分开讨论……根据意见对方案修改。设计的一年时间,他们往返了6次。”钟登才告诉记者。41岁的岳斌是参加讨论的人员之一。在他的印象中,讨论内容包括了“风从哪里吹”“阳光从哪里来”“墙体颜色怎么选”等细节。

39户人房屋被毁,经过征求意见,共有22户人愿意集中重建。22户人与建筑商签订合同,每平方米造价为元。

林君翰团队每次来南江,都会带着设计好的模型、图纸,根据村民家中的人口数量,设计出一层半、两层半、三层半等多种户型。最终,20户人选择了面积多平方米的两层半建筑。除了户型外,村庄修建了社区活动中心、沼气池、统一的污水处理池和净化废水的芦苇湿地。每一栋居民楼的抗震性,也都经过了模型的高强度安全测试。

“墙体采用南江秋色——即红叶颜色,整个建筑有巴山民居的传统因素,又融合了现代民居的时尚。”钟登才想起一个细节,由于当地的砖要“翻碱”,白一块红一块。为了保证红叶颜色,设计者在全国四处寻找合适的砖。最终,眉山仁寿一家的砖厂东西合适,但价格相比本地,每匹砖贵了1.5元。多出来的钱谁负责?设计者们找到香港的南丰集团赞助,对差价进行补偿。

年,村庄正式开始建设,不过直到年才初步建成。对于历时两年时间,钟登才解释,因为香港大学在建设过程中,也在不断优化方案,然后建筑商进行修改,也就耽搁了时间。

但年房屋建成时,村民迫不及待搬进了还没装修的新家,他们特别想早点回家。到现在,22幢房屋,已大部分装修入住。

袁宗成是金台村的时任村支部书记,也是组织村民的负责人之一。房屋一共有22幢,虽然都是相邻,但如何分也是问题。最后约定了“抓阄”的办法,抓到哪幢就是哪幢,“全靠运气”。

每家每户的污水直接排进地下污水池

屋顶花园可以种花种果树

9日下午,成都商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金台村四组这个村庄。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向上行驶,走到一条直通的水泥公路,看到“牡丹园”三个大字,就算到了。

远远看去,22栋居民楼参差错落地分布于群山间,外墙均是巴山红叶的颜色。最酷的是,城市里人人向往的屋顶农场,这里家家都有一个。屋顶农场成梯田状,依着山势分布,错落有致,和周围的群山遥相呼应;村民可以种花种菜,屋顶有自来水可以浇水,蔬菜、花草沐浴着雨水阳光,自成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

村子里有公共街道,所有的房屋都沿着街道排列,入口也设置在了临街的方向,同时给一楼的入口处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人们可以坐在自家门口兜售农产品,如同集市一般。每幢房屋之间,有3米宽的通道,还种植了一些绿化,村里也有两条6米宽的街道。

村子的下方,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每家每户的污水、废水直接排进地下污水池,经过处理后流入芦苇湿地进行净化,再排出时都已经是干净的水。

除了22栋民居,村里还有一处饲养家禽家畜的设施,可以采集动物的排泄物,充分利用沼气产生的清洁能源,省钱且环保。

对于人与人的沟通,设计师打造了一个简单的社区中心。这是一个贯通村落的连廊,一层是敞开式的活动场所,大家可以在这里置办酒席、开会协商各项公共事务;二楼则是一个公共的屋顶花园,可以种花,甚至种果树。

“屋顶农场,有V形和倒V形两种,而且因为我们这里小地名叫牡丹园,站在高处看整个村庄,屋顶就像一朵牡丹花。”老村支书袁宗成说。

每一座房屋的内部,设计有一个垂直的内庭院。从室内,可以直接看到天空,提高了室内采光和通风环境。当然,雨水也会直接进入室内,但房屋设计有雨水收集通道。

家家都有独立卫生间,没有茅坑

“村子里没有味了,连蚊子都要少一些”

站在村庄的高处,可以看到,只要有人居住的房屋,屋顶农场都种植着蔬菜、花草等。

张芬今年35岁,十多年前开始在北京奋斗。一年多前,她带着孩子回到了生她养她的金台村。她现在和父母一起住在弟弟家。自己的房屋,则紧挨着弟弟的房屋。

在她带领下,记者进入房屋内部。一楼是一间厨房、一个客厅、一个卫生间以及一间卧室;二楼是三间卧室,楼顶则是屋顶农场。楼梯间处,有一个杂物间。

张芬弟弟的房屋楼顶呈倒“V”形,张芬在上面种植着土豆、大葱、蒜苗。农场的一角是一个水桶,打开水龙头,张芬就开始给蔬菜浇花。

“这个屋顶农场真的太方便了,我要煮一碗面,在烧水的空隙,就可以到楼顶摘两根葱。我长期生活在城市,不会挑水,屋顶农场的自来水直接解决了这个问题,不需要像以前在庄稼地种菜,现在更加方便。”张芬对屋顶农场非常满意,她笑称,“这是城里人难以想象的!”

这个屋顶农场,不仅让张芬这类的年轻人满意,也让一些年岁较大或者身体不便的老人满意。53岁的赵英华因为身体患病,不能承担重活,屋顶农场建好后,她去年种植的番茄,一家人根本吃不完,邻居们只要想吃的,都可以到她家去接。

9日下午,赵英华带着小孙子在楼顶菜园浇水,今年她种植的,是孙子爱吃的草莓,已经开花结果,只等最后的成熟。同时,她还种植有白菜、土豆等多种蔬菜。

“我一辈子都在庄稼地里种菜,从来没有想到还可以在屋顶种菜,不用担水,减轻了很多麻烦,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时令蔬菜。”赵英华说。

除了屋顶农场,房子给村民们带来的另一大改变,是环境。22户人,家家都是独立卫生间,没有以前的茅坑和家禽家畜的圈舍。生活污水、废水直接排进了污水处理池。

“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村子里没有味了,连蚊子都要少一些。每间房屋光线充足,但居住在里面还是冬暖夏凉。”李正国告诉记者。

“房间小,连放农具的地方都没有”

“屋顶种菜施肥不方便”

房子当然不会十全十美,矛盾也有。

对于人人热爱的屋顶农场,41岁的岳斌就不是太满意。在他看来,屋顶种菜,最不方便的是施肥。在农村,给蔬菜一般是施自然肥,但谁愿意“担着大粪从屋里经过”?

“担肥从家里经过,味太大了,只能给蔬菜施化学肥,还是在地里种菜比较方便放心,想种多少种多少,只是担水担肥需要时间和体力。”岳斌说。

在村里人看来,屋顶农场并不是大问题,每幢房屋以及村庄的空间太小,是村民们最在乎的事情。赵英华很有感触,以前,家家户户房屋前都有一个大院坝,可以用来晒粮食,也可以摆桌椅办酒席。但现在,要晾晒粮食,需要自己找地方。设计师精心考虑的“垂直内庭院”,在装修时则被封闭。在张芬的弟弟和父母看来,内庭院铺设水泥板形成整体,可以让房屋内变得更加宽敞。

“房间太小了,在卧室放一张一米八的床后,最多只能放一个床头柜,这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张芬说,这个房屋跟城市的小户型差不多,没了以前农村房屋的宽敞。41岁的岳斌不仅不喜欢屋顶农场,对房屋的大小也是不满意,他称,对于在家做农活的他,房屋太小,连放农具的地方都没有。

“如果哪家有个红白喜事,在家里办酒席是不可能的了,没有地方摆放桌椅,只有到公共的社区中心办酒席”,李正学老人说,“但这样始终少了一点感觉”。而且,一幢房屋基本上只有4间卧室,要是家里多来几个客人,就再也住不下了。

这些问题,南江县流坝乡工会主席钟登才也不是看不到。他也有苦衷,受地质条件限制,只能整理出这么一块10亩的土地,每幢房屋只有那么多面积。教授们也考虑到大家的生活习惯,修了一个社区中心,供大家办酒席,晒粮食。还剩一块地,可以集中供大家饲养家禽家畜。现正在接收村民们报名,好统一修建。

“很多生活方式和习惯都在改变,我们也在慢慢适应房间小,村庄小等问题,但现在比以前干净多了,就像城里人买的别墅,而且空气还比他们好……”赵英华老人总体还是满意的。

和之前低矮、潮湿、不安全的“坏房子”相比,变好的不只是硬件:倒垃圾有统一的地方,每家都有厕所,用完都要冲洗,都不想自己家中味大。

就连村里的小孩,也被大人们教育“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随地大小便了”。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汤小均摄影记者王勤

编辑官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2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