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

关于秦岭马角山的调查报告屈远志

发布时间:2022/9/30 20:29:46   

马角山位于商州区腰市镇西北部,属秦岭山脉腹地,东邻洛南,北越秦岭,可直达关中,西连国道,南通商洛市区,距腰市镇有20余公里。方圆40里,均为崇山峻岭,海拔在~米之间,连绵不绝数十公里,浑然一体。马脚山里有着5个行政村,村民小组31个,分别是庙湾村,户人;木子沟村,户人;龙王庙村,户人;双庙子村,户人;南马角村,户人。

关于马角山名字的由来,有一个典故:相传西汉末年,王莽追赶刘秀,刘秀人马路过此山,石板上留有马脚印,故名马脚山。后为书写方便,将“脚”改为“角”。《康熙续修商志注》中这样记载马角山:石山壁立,四面如削,窃其下,亩賒一穴上出约七、八丈仰视天光如星。石工凿穴两璧,约以木攀援而上,出穴口,形如二郎冠。前面平台,园径百步,上面两峰并峙。峡中有细水下泻,望之如银线,惜旱则无之。松、柏、栗掩蔼其上,足资薪燎。

去过马角山的人,大都会被当地的奇山异水所吸引,会沉浸在世外仙境的幻觉中。但当你深入的走进这秦岭的深处,和住在那里的村民生活一天,就会发现美丽外表下所遮藏的凄凉。

被大山束缚的人们

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夹在幽深的峡谷中,河流的边上住着人家。山区里并不像关中平原那样,每一户的房子都整齐排开,一家挨一家;在这里,一户和一户离得很远,有时走好几分钟才能看到另一户人家。他们的房子大多都是土房子,一层3间,墙面担心掉泥,都用报纸糊着。房子前是自家有限的菜园子,只有很少的菜,而庄稼地在离家很远的山地里。

山区耕地大多分散在河边或山坡边上,地面不平坦、狭小、土质差,耕作很难进行,大面积机械化更难,地里耕作全靠人工进行,再加上树木、野草对庄稼的影响,一年的粮食收成很不好。“守着屋子种庄稼只够填饱肚子,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了,有时一年到头,庄稼都被野猪和野鸡吃了一大半。”住在南马角村的屈大爷说。他家的房子有50多年没有再翻新过,哪里漏了、破了,就修补哪里。

“要是遇上泥石流、洪涝、干旱,庄稼毁了是小,房屋倒了那可就是要命的事情。一到雨季,暴风刮得房子呼呼的响。尤其是夜里,把孩子吓得哇哇的哭。”抱着孩子的妇女赵倪说道。

交通不便,给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南马角村只有一条通村路,之前一直是土路,一到下雨泥泞难行,路面也很窄,大车进不来,年10月才修好的水泥路;要是遇到大暴雨的夜里,经常有小蹦蹦车在拐弯处翻进河里。进村里的人想出去,只能按原路返回。把两条分别通向蓝田和洛南的路打通,一直是是马角山人的奢望。村上到腰市镇约有20公里的路程,虽然不远,但不通车,去镇里只能靠摩托车,或者约村上有车的人捎去镇里。“我一年最多去腰市镇2—3次,就买点调料和油,或者要办个急事才下去。”赵倪指着家里桌上摆的几种简单的物品说。

去年11月,村上才有了移动信号,家里的人终于能联系上外出打工的亲人。以前,有个要紧事,得翻山越岭的跑路去告知别人,或者去镇里打电话。

读书求医是奢望

马角山的小学基本上是一村一个,好几个村上的学校里,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马角山上学的孩子,只有一年级到三年级在村里上,到了四年级以上,就要去几十里以外的一所中心小学。有的孩子太小,家长不得不跟着过去给做饭,陪读;有的家里忙了,孩子就翻山去读书,每周回一次家,背干粮。据南马角村小学老师孙淑娥讲,因为村上没有幼儿园,有的孩子4岁就上学了,孩子太小,听不懂课,课程也很难教,一个老师全教。村上的孩子,早上7点上课,9点回家吃饭;下午2点上课,4点就放学回家吃饭了。对于马角山的孩子,每天都上体育课,那就是翻山。

住在马角山里的人,因为贫穷和条件不便,他们生病只是买些简单的药吃,村上还有些江湖郎中,给村民乱开药,延误了病情。即便去买药,也在几十里外的镇上才有药店。很多年迈的老人,独守空院,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没钱救治,只能熬着。

一位快50岁的农民,自24岁迈入打工族,他单一的直线两点式生活:照顾老婆孩子和外出打工。每到农忙或过年时,他回到家里,看着可爱的孩子,吃着妻子做的可口饭菜。很快,就又出发了。年年如此,头发在变白,皱纹在增多,生活压力巨大,终于有一天,他躺下了,身上没有一丝力气。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他绝望的哭了起来。那天,这位伟大的父亲痛苦而又无奈地躺在热炕上,无力地喘着粗气,他向自己的亲人告别。父亲塌陷的眼睛在使劲地流着泪水,在儿女面前哭泣着。悲剧就这样在大山深处不断地上演。

对“九层楼”的向往

马脚山连绵纵横几十里,是数不尽的山脉,看不完的沟壑,就是没有开阔的平原地带,生活在那儿的人,无一例外地把房屋盖在山脚下。

在当地有一座山叫九层楼,因山体内有30米高的石洞,洞内有古人搭建的木房子,总共有九层,故名曰“九层楼”。年新中国成立前期,土匪横行,毁坏了搭建的九层楼。现在,虽然木房子已不在了,但人们还是用这个名字称呼它。他们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希望住上真正的高楼大厦。但生活于穷乡僻壤之地的人,以种植小麦、玉米及土豆为生,穷困潦倒数百年,并没有摆脱窘迫的生活,反而走到了生活的绝境。

83岁的老农民罗厚颜,他从小就生活在九层楼边上,年轻时与虎狼为敌,奔波在山间,杂草丛林里探索、游玩。后来娶李氏为妻,生两儿一女,女儿嫁到3里外的李庄。年大年初六,大儿子不堪忍受沉重的生活,喝药自杀,小儿子也在5年前的一个晚上,因精神压抑久而发疯。

由于地处偏远,只能以农为生。早年,罗老汉年轻力壮,开垦土地,收获小麦、玉米、大豆之类,一家人日子和和美美。两个孩子还能帮忙上山打柴,采点药材,打几只猎物,变卖挣钱,生活还算舒适。后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村子开始改变,人们观念也变了,生活水平提高,开销更大,原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已跟不上时代。于是,大多数人背井离乡打工挣钱,罗老汉倦恋自己的家乡,并没有走出大山,在儿女稍长大后也没能让他们上学。现在,罗老汉与患有高血压的妻子,生活在不到20平方米简陋的房子里。他们收养了一个叫肖肖的女孩,上初中一年级,每到周末,就会从40里外的中学回家,照料家里两位年迈的老人,还有那位疯了的叔叔。记者看到她的时候,发现她手背上红肿发张,血丝从绽开的肉缝里醒目可见。她沉默寡言,远远地站着,不说一句话,看客人走近她,转身就离开了。听罗老汉说,这个孩子上学时特别刻苦,那双手是在学习时冻坏的。

马角山,只是陕南山区的一个缩影。

在一份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字:年汛期,陕西省共发生地质灾害起,发生地质灾害的频次是年同期的10倍。特别是地形地貌特殊的陕南地区,由于受汶川地震影响和上半年遭遇的普遍干旱,许多山体松动、岩石破碎,加上7月中旬后的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次尤高。

显然,正是由于深山里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设施匮乏及自然灾害层出不穷的原因,才促使省政府做出了大搬迁的决定。

山里人们的出路

马角山的人,生计主要靠种植药材和种庄稼为生。药材生长成熟慢,一种下去就是好几年才有收入,庄稼也基本是解决温饱,大多家庭吃季节菜,地里种什么、吃什么,对于马角山的孩子,吃肉是件幸福的事情,白糖加水就是他们的饮料,一年只有春节才可以美餐几顿。

在这里,很少有收入来源,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村上只剩三分之一的人,都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孩子看家,等着过年时外出务工亲人回家团聚。在南马角村,条件好些的人,在十年前就自发搬出村子,去了其他地方。从年开始至今,仅南马角村就搬出了20户,大多搬去西安、渭南、咸阳的几个县,像是户县、韩城、兴平、泾阳、三原等,远则搬到湖北、山西等地。有的买现房,有的买庄基地盖房子,有的在外面租房子,他们就这样离开了大山,过上了进城务工的生活,现在,还有人准备走出马角山,落户他乡。

关于搬迁安置的费用,村支书谢长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套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在县上买约需15—20万元。如果是买庄基地自己盖,农村建房按最低标准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最少也要花费近8万元,这其中还不包括从迁出地搬到迁入地这个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搬运费、拆迁费等。

这几年来,村上平均每年都有2户搬走,村里10队山沟里已经彻底没人,那些人家的大门自搬走后一直紧锁,没有人回来看望过。

年,46岁的张宏娃带着妻子与两个孩子落户渭南韩城,而他在韩城的一家煤矿里打工。

年,罗小鹏搬去三原,在那里娶妻生子,开了一间饭店。

年,罗民娃一家搬去了户县,买庄基、户口,每人就花了1.6万元,再加上盖房,他家总共花了有13万元。现在,一家人住在户县的县城中,但生计依然是个问题。为了维持生活,让孩子上学,他和过去一样,每年都要来西安打工。

还有更多和他们一样的搬迁户,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走出马角山,在异乡落户。

有的人,奋力挣钱、攒钱,离开村子;有的人,等待着马角山被开发的一丝希望;有的人,希望政府全部带他们离开山区。今年春,南马角山的村支书谢长命带领村上人,开始打磨锯末,把这些卖给养蘑菇的人,用锯末填充在蘑菇包装袋里。他们靠这个挣些钱。可是,一味的乱砍、乱伐只会让自然环境更加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如果停止,那生活靠什么保证?

关于搬迁,众说纷纭。

“我们想出去,不想住在山沟里。可是出去又要钱,我们没钱。”“把这里建设好,我们要人们都来,不想搬。”据腰市镇张书良介绍,去年5月,省旅游局来马角山考察,打算将它打造成风景区,山区里的人可以开农家乐为生。

记者在草拟的《腰市镇马角山旅游景点简介》中看到,这里将开发11个景区,分别是:庙湾水库,建于年,库区面积亩;古洞群,位于石板河村村北,水库一侧的北堡寨;神洞,位于水库西北,深约30余米;菜籽沟峡谷,长多米;铁锨崖和鱼股洞,位于庙湾村公路旁,因华山传说而闻名;上甘沟溶洞,距公路七八十米;十丈高的大槐树,位于北马角郭村;本土作家京夫的故居,位于双庙子村;骆驼项,位于南马角;飞穴和九层楼遗址,位于骆驼项近旁的山崖上;龙洞,位于海拔米高的微子山中,洞内遍布石钟乳。

开发旅游景区的消息,给山里人带来了一丝希望,但是至今还没见动静。搬走?或者留下来?很多人拿不定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9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