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水泥 >> 水泥市场 >> 为什么这种骨科手术成本不到2千,收费3万
人老了,因器官和神经衰退,肌肉流失,血管老化,不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糖尿病、老年痴呆、便秘、关节炎等出现了,有的保养比较好,问题没那么多,但不论是谁,有一个问题肯定绕不开,它就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诱因,人的骨量在30—35岁左右达到顶峰,而后开始走下坡路,随着年龄增长,器官衰退,还有妇女更年期的折腾,骨质疏松必然发生。
骨质疏松是预防得越早,骨量早期增加越多,越有利于推迟骨质疏松出现的时间。但上世纪40—60年代的老年人,生活条件不好,营养长期跟不上,重体力劳动又比较多,骨质疏松越发的早、越发的重、越发的普遍。
骨质疏松影响广泛,骨骼是人体的支撑,骨头不行了,人体根基自然受影响,最广为人知的问题是骨折。
老年人经不起折腾,一摔就骨折,骨折里面比较难受的,是椎体骨折,叫“椎体压缩性骨折”,它是人体的“大梁”——脊柱里的负重骨头椎体,因骨量流失空心化,被人体负重或身体自身重量压坏。
成年人共26块椎骨,椎体压缩性骨折易发生部位,是中胸椎以及胸腰椎相接处。骨折后最突出的问题是疼痛,身高降低,驼背,出现肺活量受限,呼吸抑制,肌肉痉挛抽搐,胸腹长期不适,食欲减退,失眠抑郁等问题。
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痛感较重,只能躺床上且不能翻身,一换姿势就疼,咳嗽也疼,由此带来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更难受的是,由于活动减少,卧床休息,并发症来了,如眩晕体衰、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等。
如果是中青年人椎体骨折,用复位内固定手术就可以了,但老年人的椎体如“朽木”一般,越是高龄老人越严重。过去用药物镇痛+支具外固定+卧床休息,效果不太好,最佳解决方案就是椎体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微创骨科手术,简称PVP,它只需从椎弓根向椎体里开一个通道,注入一种叫“骨水泥”的康复材料,能迅速复位椎体,很快止痛。
椎体成形术年就由外国发明,年美国首次应用于椎体压缩性骨折大获成功,30年来全球治好或减轻椎体骨折影响的人数超过万例。
虽然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术,无法恢复脊柱的正常水平,不一定会避免驼背或畸形,且有可能存在骨水泥渗漏隐患,影响心脏、主要神经或血管、呼吸,但它的优势非常明显:
1、病人只需趴着做半小时手术,即可痛苦消失,下床活动,并发症也就赶走了。
2、局麻手术,安全,创口很小,特别适合老年人,手术时老人意识清醒。
3、真正实现“内固定”,即骨内稳定,使老年人生存期明显延长。
椎体成形术在手术里属于四级手术,难度较高,风险较大,需认真评估后开展,只有副主任级别以上的医生可实施,但手术过程又相对简单,用时又短,患者在做手术时都是清醒的。
这个手术在医疗集采推开前,一般费用是3—4万元/台,很多患者从费用推测以为是高、精、尖、难的“大手术”,在集采实施后,骨水泥+穿刺针+主要耗材不到元/台,加上手术费用、麻醉用品等,不超过元。
即使所有手术费用,含前期检查、术后复查、术中耗材、手术费用等加起来,也不会超过1万元/台,医保报销后患者通常只需支付—元。换句话说,手术的收费是成本价的10倍以上,甚至15倍。
因为过去实施集采前,椎体成形术的实际成本和最终收费之间存在巨大利润空间,所以成为骨科最频繁、最赚钱、最疯狂、最闻名的手术。
只要在手术室干过的医护人员,没人不知道这个来钱多、耗时短、见效快、风险少的手术。
只要是骨科有资质的医生,每周至少做两三台,有的甚至一天5台以上,科室每周做十几台很正常。
只要是做这个手术的老人,骨科医生都像见了“亲人”一般,一切优先,一切便捷,一切好说。
集采之前出现这些异常,没什么奇怪的,唯有一个“逐利”而已。不过在集采后,这种手术量像踩了急刹一般,一周也做不了一台。
这种反差的背后,有的业内人士归咎于集采后医疗用品质量下降,以前几万一台椎体手术,基本没有副作用;现在两三千元的,器材质量不行,发生副作用的几率明显增加。
不过这种说法太牵强。医生倒是觉得,医院的医疗事业本来是公益性质远远大于其它收益的民生项目,如果硬是把公益项目搞成企业模式,就不要怪里面的人用商业思维考虑运行,这是一种倒退和危险。
椎体成形手术量大幅下降,苦的还是真正需要做该手术的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很多问题慢慢就出现了。
总之,椎体成形术是综合衡量后性价比较高的、适合老年人病症的手术,但管根本的却是关口前移,把抗骨质疏松的工作做早、做全面,尽量延缓骨质疏松的到来。